山東教育考察體會:探究有效教學,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踐行者,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優秀教師素質的養成。在倡導素質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八十七中學“自主發展、人文見長”理念的背景下,一系列如“四杯賽”(教學技能比賽)、課題研究的教育教研活動使教師在教學技能、教學經驗、教學理論獲得了提升和積累。面對本校“十二·五”階段新的挑戰、目標與規劃,本校教師更需要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及時總結並反思已有經驗,“走出去”感受成功教學案例、“引進來”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的理念,積極在日常教學中探究並總結有效教學實踐。

在秋風送爽的九月,八十七中學得骨幹教師、各年級備課組長等教師隊伍的中堅在馬廷芳校長的帶領下赴山東,開始了新的學習之旅、探究之旅,以“有效教學”為主題,聽取了專家關於“有效教學”的角度獨到的講座,參觀了濟南五中和中外聞名的杜郎口中學。這次赴山東的教育考察,不僅使八十七中學得教育團隊感受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還收穫了成功教學經驗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從山東回來後,我們的教師團隊結合學校和自身的情況,將所學所感套用到了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使山東考察的所學、所感真正走入了八十七中的教育實踐。

一、猶讀萬卷書,學習有效教學理念

什麼是有效教學?為什麼要進行有效教學?怎樣進行有效教學?其實,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很多教師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教學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然而,真正從巨觀的理論層面上感受並詳細了解“有效教學”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在學習有效教學的成功案例之前,參加活動的教師們首先在理論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了深入學習——聽取了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特聘教育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於春祥老師的“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講座。

從課堂教學的理念出發,於老師引經據典地為大家講解了語言、歷史和文學中對於學習和教學的論述:學習應該是令人愉悅的,以人為本、養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模式才是課堂的本源。接著,於老師以“目標—預習—展示—點撥—作業”的學習流程為主線,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大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高效課堂實踐要點和策略,即課堂組織、課堂展現的重建和對學生學習環節的有效整合與控制。最後,於老師通過自己對於有效教學的反思,詮釋了有效教學實踐的核心,就是“行動”與“堅持”。

二、敢走萬里路,感受有效教學實踐

學習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因為只有行萬里路,才能從細節親身學習和體驗成功的教育實踐。八十七中學此次更是長途跋涉,幾經顛簸地前往濟南第五中學、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和聞名中外的教育改革試驗校——杜郎口中學。通過深入聽課、交流、討論、講座等多層次、多元化的活動,參加活動的教師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學習到了一些值得借鑑和能夠幫助自身改進的地方。其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杜郎口中學以行動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觀的詮釋:

課堂上,教室里取消了講台,以“10+35”的學生35分鐘主講加展示為主、教師10分鐘補充提煉為輔,轉換了教師與學生的再課堂中的地位。學生的發言可以是長篇大論,可以是隻言片語;可寫在預習本上,可寫在黑板上、地板上;也可以是演、唱、跳。[ 蓮 ~ 山課 件 ]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帶動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促使學生髮言和討論,並適時給予指導。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不斷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讓課堂“活”了起來,更讓學生的學習“樂在其中”。

課堂下,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為學生講解習題、傳授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傳授只是相比,如何整理所學、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更能為學生長期的學習做保障。校園裡,校園板報中皆是學生寫的詩歌、文章和感悟。真可謂課堂內外皆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舞台。

三、踐行所學,完善日常教學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從山東回來,參加此次活動的老師不僅將所學形成了一篇篇細緻而又充滿自己思考的考察報告,還通過思考積極將這些感悟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杜郎口中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開展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展示機會,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種高效的教學管理模式,通過組員向組長匯報,組長向教師匯報,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對學生的掌控能力。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啟發,八十七中學老師也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運用了起來。由於學生並沒有經過自主學習模式的訓練,[ 蓮 ~ 山 課 件 ]因此學生小組學習的模式就先從課下做起,比如英語組的教師就讓學生結成小組,組員向組長展示需要背誦的英語單詞與課文的掌握情況,教師則通過嚴格考察組長的掌握情況和課上抽查進行控制,避免學生占用大量時間逐個給教師背誦、有效提高了教學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