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居日-國際住房日

為了喚起人們對人類自身住區狀況和擁有適當住房的基本權利的關注。1982年第37屆聯合國大會在確定1987年為“無家可歸者收容安置國際年(國際住房年)”後,1985年12月17日,第40屆聯大又一致透過決議,確定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亦稱“世界住房日”。聯合國確定世界人居日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人類居住環境和人人享有適當住房基本權利的關注,呼籲各國政府重視住房及相關問題,並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積極努力。

聯合國還要求各國政府和地方當局在每年的世界人居日舉行慶祝活動,以鼓勵廣大民眾更好地認識到改進居住環境的必要性。同時,聯合國每年還為世界人居日確定一個主題,並在一個城市主辦“世界人居日”全球慶典活動。

人居問題是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居住環境在不斷惡化,人居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無論是在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在人居領域都面臨擁擠、提供基本服務的經費不足、缺少適當的住房、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聯合國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近32%的城市人口,約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里,整個人類住區(包括城鎮和鄉村)有10多億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條件十分惡劣,至少有1億人無家可歸,有6億人生活在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環境中。

“聯合國人居獎”是聯合國人居署為了使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人類住區的發展和解決人居領域的各種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並鼓勵和表彰在人類住區領域中作出傑出貢獻的政府、組織、個人和項目而於1989年設立的,是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勵。該獎每年評選一次,旨在推動世界人類居住事業的持續發展。

住房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隨著各國工業化程度的加快,非農業經濟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城鎮人口呈穩定增長的趨勢。20世紀初,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僅為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五,然而今天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即25億人生活在城市裡。據統計,世界城市化水平2025年將達到百分之六十七。而在有些地區,如拉丁美洲地區,目前就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有專家指出,人口增長迅速與城市發展緩慢之間的矛盾,將導致未來的世界城市地區人口日益擁擠。

歷年世界人居日/國際住房日的主題

1986年:住房是我的權利 (Shelter is My Right)

1987年: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房 (Shelter for the Homeless)

1988年:住房和社區 (Shelter and Community)

1989年:住房、健康和家庭 (Shelter, Health and the Family)

1990年:住房和城市化 (Shelter and Urbanizatin)

1991年:住房和居住環境 (Shelter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1992年:持續發展住房 (Shel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3年:婦女與住房發展 (Women and Shelter Development)

1994年:住房與家庭 (Home and the Family)

1995年:住房--鄰里關係 (Our Neighbourhood)

1996年:城市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和人類團結 (Urbanization, Citizenship

and Human Solidarity)

1997年:未來的城市 (Future Cities)

1998年:更為安全的城市 (Safer Cities)

1999年:人人共有的城市 (Cities for All)

2000年:婦女參與城市管理 (Women in Urban Governance)

2001年:沒有貧民窟的城市 (Cities without Slums)

2002年:開展城市間的合作 (City to City Cooperation)

2003年:保障城市的用水與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