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盂蘭節)

中元節(鬼節)的成因、演變及傳統習俗

成因

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農曆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演變

中元(農曆七月十四午夜——七月十五夜半)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地藏菩薩)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清明、中元、寒衣)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鬼節”就這樣結束。)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農曆7月14日。據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日就這樣提前了。   

中元節老北京傳統習俗

法 船

法船系大型冥器(紙活,亦稱燒活),小者一丈數尺;大者數丈。系由冥衣鋪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紙裱糊而成。船頭為猛虎圖案,上站探身持叉的開路鬼,其身後是一對“黑白無常”鬼,對面而立。“白無常”亦稱“活無常”,身穿白袍,頭戴白色高帽,上書“利見大人”,手持哭喪棒。“黑無常”亦稱“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每字還用朱筆圈點。艙內有十殿閻君(秦廣王蔣、楚江王歷、宋帝王余、五官王呂、閻羅王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轉輪王薛)朝地藏王菩薩。船的桅桿上掛一面旗子,正面寫“盂蘭聖會”,背面則寫“慈航普渡”。另外,還要糊掌舵的一人,持槳划船的數人至十數人。

匠人們為了便於搬運,一隻大型法船要分做若干節。船身通常為三至五節,抬至法會現場後,再拼連起來,用細鐵絲擰上,船艙以及船上的人物、旗桿都是後綁上去的。拼好後四周還要用繩子拉上纖,防止被風颳倒。

放荷燈

放荷燈,亦做放河燈,乃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動。荷燈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紙做成的朵朵蓮花,底下用半個茄子做托,在中心插上點著的蠟燭,使其飄浮水面。還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藍半個,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往河裡一送,其燈自然順水飄流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蕩漾,燦若繁星。與河裡倒影相映成上下雙燈,緩緩移動,蔚為奇景。清宗室文昭《京師竹枝詞》云:“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當時,凡有河渠湖泊之處,皆有放荷燈之舉。例如:積水潭、什剎海、運河二閘,最熱鬧的是水關,次為泡子河。遊人雲集,幾無立錐之隙,竟有被擠下水者,可見當時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