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盂蘭節)

蓮花燈

市面上從七夕後即開始售賣蓮花燈,種類繁多。其燈皆是用彩紙蓮花瓣組成的各式花籃或鶴、鷺等飛禽動物,任人選購。

從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為最),各家兒童及少量成年人均呼伴結群,執燈遊行“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蓮花燈啊,今兒點了明兒扔啊!”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

貧家小孩買不起紙燈,則舉一荷葉,中心用竹籤插蠟而燃之,謂“荷葉燈”。也有“一柄荷葉綠蓋頭”的小孩,將荷葉反扣在頭上,再插上半隻小紅蠟點著,滿街跑著玩。據清《燕京歲時記》載:“謹按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

此外,還有用大棵香蒿子,縛香頭數百,一一燃點,或埋立於地,或擎舉於長街,遠望恍如流螢。更為別致的是,茄子插香頭而燃之,謂“茄子燈”;西瓜瓤內插蠟燃之,謂西瓜燈。

昔年有別出心裁者,藉此大出風頭,引人注目。有的背一紙糊糞桶,燃燭為燈,手持糞勺,扮做糞夫;有的則肩擔紙糊水桶一付,鑄燭為燈,扮做賣水者。以為嬉戲,惹得圍觀者捧腹大笑。

應景戲

舊時,七月十五前後,京師各戲園子要唱“盂蘭盆會”應景戲《目連救母》。《目連救母》系明代戲曲作家鄭之珍所編。全名為《目連救母勸善文》,又稱《勸善記》,該劇共一百出。劇情敘善人付相,生前廣結善緣,齋僧布道,賑濟孤貧,死後升天,受封為“天曹至靈至聖勸善大師”。其妻劉青提受人慫恿,違誓開葷,不敬神明,殺害生靈,觸怒上蒼,死後被鬼使擇入酆都地獄,備受折磨。其子付羅卜,夙具孝心,甘冒艱險,到西天懇請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義,允許皈依沙門,改名大目楗連。目連為尋母去地獄,遍經十殿,百折不回,終於感動了神明,實現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願望。

清乾隆年間張昭參考鄭之珍《目連救母》傳奇,編撰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共二百四十齣,每天演二十四出,十天演完。曲藝梅花大鼓也有《目連救母》的段子,但是並無盂蘭盆會應節應景的曲藝專場。

祭 祖

老北京人歷來將中元節呼為“鬼節”。是日各家均祭祖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忠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歲時紀勝》載:“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

舊京中元祭祖的形式不同。有的親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冥銀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它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後將包裹在門外焚化。

據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說明自元、明以來,中元上墳,帶有秋季郊遊的性質。

附:地藏會

此外,應提到的是,舊曆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菩薩誕辰。是日有所謂“地藏會”,其形式內容均與中元節及盂蘭盆會毫無二致。據《帝京歲時紀勝》載,“七月三十日傳為地藏菩薩誕辰。都門寺廟,禮懺誦經,亦扎糊法船,中設地藏王佛及十地閻君繪像,更盡時,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蓮燈於路傍,光明如晝。”

清末以來,嘆存盂蘭會之舉。做道場、燒法船、放荷燈亦僅七月十五一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