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奔牛節

西班牙奔牛節   

【簡介】

西班牙奔牛節是西班牙的傳統節日,始於1591年,每年都吸引數萬人參加。它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6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西班牙奔牛節又稱“關牛節”,從每年的7月7日(又說7月6日)開始舉行,7月14日結束。地點在西班牙東北部潘普洛納城。在節日的9天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穿上白衣褲,纏上紅腰帶,表示參加的意願。將6條經過兩年專門馴養的公牛,突然從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後面,狂奔亂闖,穿城而過,猶如一群長跑健將,直奔鬥牛場。這些牛非常兇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經,一觸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發它的野性。沿途觀者如潮,歡聲震耳欲聾。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儘量接近牛,挑逗它,結果有的被刺傷,有的甚至被踩死。

在節日的幾天裡,每天都有6頭兇悍的公牛追逐著數百名壯漢,沿著“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6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衝出後,在4分鐘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而大功告成。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據統計,從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頂死,200多人被牛頂傷。即使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愛好者還是雲集潘普洛納這個小城,在為期9天的人與牛之間的危險遊戲中盡情享受歡樂與刺激。節日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大量湧入,潘普洛納這座小城的人口短期內迅速從25萬人增加到150萬人。

【成名】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發表),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將刺激的奔牛活動描繪得極為傳神,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開始由一個地區性節日變為一個世界性節日。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評價】

(一)正面評價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它之所以經久不衰,讓觀眾如痴如醉,不僅在於它需要高超的技藝,更在於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西班牙的鬥牛季節從每年的3月19日巴侖西亞的火節開始到10月12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爾祭時結束,一般在禮拜天與假日舉行,七八月份是欣賞鬥牛表演的黃金時期。鬥牛所用的牛體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間,是在很少見到人的環境中飼養的,一般需要4—6年。每場斗六頭牛,每斗一條牛需20分鐘左右。鬥牛的整個過程是扣人心弦的,鬥牛士必須以他的智慧和勇氣戰勝被紅布激怒的蠻牛。

在西班牙的鬥牛活動中,潘普洛納城舉辦的奔牛節是一個高潮。每天一大早,成群的鬥牛從柵欄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數以千計穿著潘普洛納傳統服裝的年輕男人和觀光客則冒著被牛隻衝撞和踩踏的危險開始在牛群前拚命奔跑,一直跑到賽牛場才停止。下午,上午在街頭狂奔的鬥牛將與勇敢的鬥牛士再次激戰。儘管每年的奔牛節活動上都會有人受傷甚至喪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樂此不疲。因為這是一項被稱為“勇敢者的遊戲”。

西班牙人認為奔牛節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膽識、技巧和意志的機會,讓男人們有機會證實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幾百年來,凡是不敢參與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最終的勝利者則會被當作英雄一樣受到敬仰和崇拜。並且,活動越危險才越能展現個人的勇氣和能力,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激怒公牛,讓場面變得驚險而刺激。在我們為西班牙人如此輕視生命的舉動百思不得其解時,對西班牙人而言,榮譽遠遠超出生命。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懂得榮譽為何物,正是西班牙文化中這種對榮譽的感悟和認同,使西班牙人在追求生命和榮譽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追求榮譽,這也是奔牛節這樣的活動能夠在西班牙誕生、發展並延續至今的原因。

(二)負面評價

但是,這項活動也遭到了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在2007年7月2日,英國倫敦,13名動物權利保護主義者在西班牙大使館前,半裸並將自己國家的國旗顏色塗在身體上,抗議西班牙鬥牛。因為他們認為,鬥牛是一項殘忍的活動。動物們飽受折磨,而且沒有人有權僅僅是為了在節日上取樂就這樣對待動物。奔牛活動同樣是不人道的,因為奔跑者會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腳踢它們,並且讓牛在恐慌的情緒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