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結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1、問題的提出

國小德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德育工作常常給人一種落伍的感覺,德育的觀念、內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句話被印在有關國際網際網路書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顯的商業廣告意味,但是隨著“網路”及其有關概念愈來愈深地進入尋常百姓生活,誰能無視計算機網路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巨大變革呢?當然,現在我們還不能說:“世界已經進入網路時代”,但是我們可以說世界正在走進“網路時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從這樣一個時代特徵出發,我們就不能指望獲得什麼積極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已進入千家萬戶,被廣大家長和學生廣泛並熟悉。國小《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又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傳統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為此,有必要研究網路環境下的德育活動與傳統德育活動的互動關係,形成優勢互補,構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網路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路為背景,以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國小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人”是我們課題的觀點。

傳統的一元化德育活動有其本身的優勢和局限,其優勢表現在,通過德育活動,進行人與人之間最親密最直接的接觸,尤其是周圍的人(包括學生、老師、父母)的以身示範起到教育功能,這是任何先進教育都無法取代的。但這種傳統的德育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以說教形式呈現,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難以激活,加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網路的出現,造就了新的教育環境。拋棄了網路環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種教育缺乏,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鐵定是教育的一大敗筆。資料顯示,已有的網路德育研究在我國鳳毛麟角,且大多數重理論說教,輕實踐行為,難以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而本課題融入網路的德育活動研究,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視覺調動了活動者參與的積極性。因此網路環境下國小德育活動作為新的德育活動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同時促進了德育跨越式發展。

2、理論依據

《網路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研究》課題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活動的觀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1、馬克思認為,活動是人對於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待方式,是個體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特別方式。正是由於活動,個體和社會化與個人才屬真正實現,而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特殊意義上的人類活動,它屬於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塑造主體為目的的活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

2、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有繼有人的重要保證。切實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道德實踐活動,積極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1、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2、重自學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遵循道德規範。您正瀏覽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網)整理,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1、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現行“德育”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層級:

①頂層,稱為“德育”,為總稱。②第二層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③第三層為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團隊精神教育等十餘種教育。④底層:即學校中實施的“德育”。

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學校通過不同途徑和方法達到德育的目的。

網路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通過網路的環境達到德育的升華。

2、課題研究的目的

網路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是研究國小德育活動在網路環境下的開展。在網路環境下研究國小德育活動,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形式多樣,國小生樂於接受,是德育活動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現行德育活動模式的挑戰,是德育活動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網路是一個戰略高地,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搶先占領這個高地,2001年以來,開明出版社和廣州教育出版社相繼分別出版了《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和《網路時代的中國小德育》兩本書。這些文章和書籍從不同側面探討了網路環境下的德育問題和網路德育如何開展的問題,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我們課題組就是研究如何在網路環境下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從空洞的說教進入到兒童的實踐體驗活動,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通過網路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促進學生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在人格中得到薰陶。學會如何做事,怎樣做事,學會在小環境和大環境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學會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讓自己健康成長,積極向上。

3、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網路環境下校園中的國小德育活動研究

A、校園文化活動

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拓展同學們的文化視野,展示學校學子的豐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舉辦為期一周的文化節。傳統的德育活動中我校編印的校報《雛鷹》、校刊《學習·探索·創新》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青眯。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課題組的成員利用資源共享,為校報、校刊提供更為便捷、更能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知識的視窗,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3209名學生中有2137名學生訂閱了校刊。實踐證明網路環境下的校園文化活動更能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B、學科活動

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套用,國際競爭日益強烈,這樣就形成了教育在綜合國力中的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大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而各類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決於基礎教育。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基礎教育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是目前我們面臨的重任。在網路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得到充分的體現。我校六年級教師張艷華在教授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一課時,將語文和信息技術充分地整合。在教學中,不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學,而是給學生提供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學生自己決定怎樣學,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學生在網路中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感受到美,覺得祖國山水的美,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大自然。愛國主義熱情在美中得到升華。學生藉助信息技術,自己組織、自己完成。在活動中成長,成為活動的主人。得到了學的知識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能啟動思維,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網路環境下,我校教師王惠在教授《小花貓找汗》一課,首先用投影機出示“一隻小花貓四處尋找……(動畫效果),”然後揭示課題後,同學們一起與小花貓過橋找生字,讀正確就能過橋,在花園裡找出生字讀正確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時同學們不僅對知識感興趣,同時對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興趣盎然,覺得我們國家了不趣,更加勤奮讀書,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課件的運用上,我們的研究方向除了學到新知識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來,我們的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隊會活動

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像愛自己母親一樣地愛著我們的祖國。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導我們走向繁榮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愛國,就意味著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就意味著無條件地服從祖國的召喚。在班隊會上我校五年級老師召開主題班隊會:“愛國主義”專題。我校舉行的班隊會中,“兒童讀詩”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倡導的一項活動,其理念是利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期,引導他們背誦古代經典詩文。“兒童讀詩”可以了解傳統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網路環境下,我們搜尋古代經典的詩文,讓學生誦讀、體驗、感悟文學的功底。

D、特色活動

興趣小組活動旨在通過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網路環境下,教師和學生一起利用網路搜尋引擎,搜尋到田徑桌球、微機、籃球、書法、繪畫、小發明、無線電製作、手工製作等方面的知識。近兩年學生有26人在市田徑比賽中獲獎,有135人在微機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書法在市、區、校有67人獲獎,小發明有72人獲獎,無線電製作在市有6人獲獎,手工製作在校有125人獲獎,演講有9人獲獎,徵文有27人獲獎,興趣小組的同學網路下嘗到了甜頭。他們的活動與網路密不可分,同時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了。

②網路環境下家庭中的國小德育活動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於93年參加第三屆《北京——東京城市問題》學術討論會時發言:“德育必須從學齡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動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的一種形式。父母是兒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師。家庭國小德育活動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項藝術,需要家長在認識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堅持理性、堅持說教與行為操作相結合,堅持說教與陶冶情感相結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1979年我國政府實行計畫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我校獨生子女所占學生數的比例占(見表):

學生總數(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2

獨生子女(人)2906

占比例(%)約90

獨生子女相對於非獨生子女來說,其智力發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識面要廣一些,但行為習慣、合作意識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缺點則要多一些。由於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使得許多家長把時間花費在自我深造和事業上,無暇顧及孩子,家長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於缺乏教子經驗,在教育方法上過於簡單,存在著溺愛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種教育不當的問題,班主任除了做好學生的老師,還要當好學生的家長,除了教學生,還要教給一部分家長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網路環境下家庭中的國小德育活動是教師與家長的連心橋,我校自開展研究以來,開通了“家校通”。學校對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進行了為期2月的信息技術培訓(見附屬檔案1)。對家長學校的家長62人進行信息技術的輪訓。目前,在網路環境下,學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家長知道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老師,家長對學生通過網路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誘導。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的關係;處於“先知先覺”絕對權威的班主任開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係,與家長建立了你的兒子你的女兒就是我的兒子或女兒的親密關係。家長與孩子通過網路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與學徒的關係。心理學指出:學校、社會、親職教育三方面的緊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其中教育應起主要作用。教育學中強調學校教育在學生髮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強調重視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特殊環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要具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學指出:為教育好下一代,僅靠學校教育是不行的,還應搞好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社會、學校任何一個方面失控,都會導致整個教育出現漏洞,只有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教育學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動列為孩子民長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家長、學生把網路作為一個紐帶緊緊地連在一起。我校原來評選的“五好”學生。3229人中有23人為“五好學生”,通過網路環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動的研究開展後,省優秀大隊部幹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優秀學生9名,區三好學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標準:在校是名好學生,在家是名好孩子,在社區是名好公民)(見附屬檔案2)。具體的數據中,改善了師生關係。老師與家長的關係,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家校通”的開展,教師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在網路的留言板上的次數增多,實質性的問題溝通較多,解決問題也與日俱增,通過網路這一平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