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與“這一群”

現在,許多地方都在想方設法招商引資,或是大顯“水泥森林”,以示繁華;或是熱情接待,以示好客。然而,從一些地方引資的實際效果看,並不大理想。原因何在?我們先不妨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有這樣一則新聞,發人深思。有位商人在浙江某縣留宿,晚上叫了一輛三輪車逛一條長街,說好價錢5元,可他在逛街時用了許多時間進店購物,逛完這條街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商人給車夫10元錢,但車夫說拉車的路程沒有增加,不能多收一分錢。商人十分感動:“沒想到連車夫都這么講道德守信譽,這裡的投資環境一定不會差。”不久,這位商人將5000萬美元的投資帶到了這個縣。這位商人作出投資的決定,聽起來好像有很大的“隨意性”,仔細分析卻又有著某種“必然性”。在他看來,在這個縣城隨機遇到一位三輪車夫就這么講誠信,無論是從個人對這個縣城的良好印象來看,還是從經商的經驗來分析,一般地應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縣城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投資成功機會較高。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對於一座城市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當然不可能與全體城市居民打交道。我們所遇到的某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在感受中,他就往往代表了這個城市的一群人,甚至就是這個城市的形象。這位商人便是通過三輪車夫“這一個”,而看到了這個城市以及這個城市裡的“這一群”。由此看來,一個人的形象、表現是否文明,有的時候並不僅僅代表他“這一個”。我們在有些地方看到,垃圾痰跡到處都是,罵人打架隨處可見,與遇到的什麼人交談,好似借了他錢沒有還,不是粗暴無禮就是髒詞、白眼,人們往往就會通過“這一個”留下“這一群”不怎么樣的印象。這樣的環境當然就會影響到招商引資的效果。民風連著政風。民風不振,往往反映出政風不清。民風淳厚、品位高尚,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這個地方的政風清純。人們也正是通過民風而識政風的。在一個地方,人們“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強搶強要習以為常,吃拿卡要變本加厲,那么,無論是鮮花開遍地、高樓聳雲天、車輛似流水、夜夜有笙歌,都會讓人不愉快、不舒心,誰又會下決心投放大量資金呢?古人云:“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招商引資也是如此。為吸引投資,各地出台優惠政策,做出友好表示,固然必要,但同時也應致力於良好投資“軟環境”的營造,把功夫下足,把事情做實。實踐證明,重視人文環境的打造,不僅會給招商引資帶來實實在在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給一方百姓生活帶來便利、舒適與愉悅。就我們個人而言,不僅要從個人形象的角度,更要從城市形象的高度來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致力於提高自身的修養,保持良好心態,多給人“陽光燦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