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必須去的地方

1990年5月,鄭培民被調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書記。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問這裡的幹部:“哪個村子最窮啊?”隨後,就去了叭仁村。“叭仁”是苗語,意思為山頂上。要到達這個三面懸崖一面山的村寨,鄭培民要從吉首坐車到鄉里,然後,手腳並用,徒步走上4個小時的12公里陡峭山路。後來,叭仁村的民眾給鄭培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不辭勞苦親自爬上了我們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視察,訪貧問苦,你是第一個能深入到我們海拔1700米高陡坡上的州委領導……”鄭培民的一生,有許多不尋常之舉。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到全州最窮的村子裡去。人們常想,為什麼鄭培民走到哪兒都那么受歡迎?為什麼鄭培民乾什麼都能夠出成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有效的工作時間內,他分得清孰輕孰重,解決了到什麼地方去的問題。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這樣的要求:“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基層、深入民眾,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民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同那裡的幹部和民眾一道,努力排憂解難,化解矛盾,打開工作局面。”在這裡,胡錦濤同志一連講了三個必須去的地方,即:“最困難的地方”、“民眾意見多的地方”和“工作推不開的地方”。我相信,每個領導幹部,讀完這段話,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不僅明確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也指出了具體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當然,能不能、敢不敢、願不願到這三個地方去,對各級領導幹部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到最困難的地方去,是人民民眾的迫切需要。凡是困難的地方,大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民眾生活相對貧窮,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到這樣的地方去,就意味著自己要操更多的心,發更多的愁,吃更多的苦。但領導幹部還是要去,因為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群體,就越需要關懷和幫助。到民眾意見多的地方去,是執政為民的要求。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會有意見,意見多的地方往往是主要矛盾所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也就會迎刃而解。所以,越是民眾意見多的地方,我們就越應該去。去的越早越主動,去的越晚越被動。傾聽民眾呼聲,才能反映民眾意願;集中民眾智慧,才能滿足民眾要求。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是實現整體推進的重要出路。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典型引路”。“典型引路”,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是正確的、有效的。問題是,要全面理解。有的同志一講抓典型首先想到的是工作搞得好的地方。往往是到幾個“最閃光”的地方開個現場會,讓大家來看一看,讓先進者先說一說,然後再普遍發動,說,“人家已經做到了,你們為什麼做不到”。其實各地有各地的具體情況,有的地方工作推不開,必有其故。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越是推不開的地方,越值得我們去關注、去研究。這對於整體推進工作同樣有重要意義。到什麼地方去,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也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關係著黨的形象,也關係著國家的未來。到富裕的地方去,到民眾滿意的地方去,到工作先進的地方去,當然無可厚非,但對領導幹部來說,更重要的是多去去困難的地方、民眾意見多的地方和工作推不開的地方。雖然工作未必顯眼,心情未必愜意,但這樣做可以使我們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了解民眾的意見要求,獲得打開局面的真知灼見,提高領導水平和能力。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取得新成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