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內容提要溫州的市場經濟發育較早,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溫州地方黨委和政府在與企業的互動中,對構建新型的政企關係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權,為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並依靠經濟槓桿、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為市場經濟發展掃除體制障礙;維護市場秩序,協調利益關係,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特別是要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溫州的市場經濟發育較早,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地方黨委和政府在與企業的互動中、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摸索出一套較為成功的做法。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資源配置來說,市場應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而政府則只能引導而不能直接干預。溫州的民營經濟之所以取得先發優勢,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溫州市委、市政府遵循了這一規律。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溫州民營經濟孕育、發展和逐步成熟的過程,是溫州老百姓自主探索與自主選擇的過程。但在這裡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種探索與選擇必須在地方黨委、政府的認同和支持下,基於區域特色與法律制度有序運行,否則,民間的自主選擇是難以持久和鞏固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溫州地方黨委和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態度經歷了從不允許、默許、保護到逐漸承認私有產權合法性、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環境的過程。回顧和總結這個過程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初期,溫州地方黨委和政府扮演的是“有限政府”的角色,採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態度。這種“無為”不是全盤放手,而是從黨委、政府自身職責這個層面出發,有意識地給溫州民間市場取向改革和活動以自由裁量權,讓不同的探索形式大膽試驗,再通過相應的行政手段將合理的成分匯集成一個具體的模式。“溫州模式”的雛形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就得益於“無為”理念下形成的比較寬鬆、公平的環境,溫州的“老百姓經濟”也由此形成。引導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由於溫州原先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民營經濟的發展又呈現出“藏富於民”的特點,由此帶來了產業發展“低、小、散”的問題,與此相伴生的是企業經營不規範、用工不規範、低價競爭、環境污染等。客觀地說,這些問題是原始積累階段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如已開發國家在現代化起步階段就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它們經過市場經濟的自然演進,運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逐漸克服弊端,最終與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形成合力,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然而,這個演進過程是漫長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溫州積極吸取已開發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在尊重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支持和增進市場有效運作的積極作用,不僅努力成為“有限政府”,而且還努力成為“有效政府”、“適度政府”,從而使政府實現了由“無為”向“有為”的轉變。在溫州,過去部分民營企業家的文化素質較低,缺乏發展現代化大工業的知識和戰略眼光,因此,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積極引導,對於提升溫州經濟的整體水平就顯得尤為必要。正是基於這種角色的理性轉換,多年來,溫州市委、市政府漸次提出“二次創業”、“質量立市、品牌興業”、建設“一港三城”和“發展活力溫州、建設實力溫州、構建和諧溫州”等發展戰略,以有力推動溫州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服務市場主體,突破瓶頸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政府職能的轉變相互聯繫、互為因果。能否從管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從權力本位轉向服務本位,往往影響著區域經濟的興衰。在這方面,溫州地方黨委和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進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扶持力度,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突破體制瓶頸。由於體制制約,溫州民間資金充裕但投資渠道狹窄,這些年少數人的非理性投資現象已開始顯現。因此,溫州市委、市政府從體制改革入手,提出“非禁即入,有需則讓”的原則,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並一次性向全社會推出64個重點招商項目,其中高速公路、深水港、風能開發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是首次向民間資本開放。同時,進一步放寬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信貸政策,拓寬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渠道,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溫州市商業銀行的改造,積極爭取在溫州創辦地區性股份制中小金融機構和民營銀行。突破資源瓶頸。對於基礎設施、土地和能源等瓶頸制約問題,溫州採取開源和節流並舉的措施,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開源,即加強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土地等戰略資源,盤活土地存量。節流,一是通過技術改造、科學規劃和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轉變發展模式,積極引導企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突破人才瓶頸。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之所以能在國家投資少、自然資源稀缺的條件下迅速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有一批“敢為天下先”、善於捕捉商機的人才。但過去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對於經營者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如今,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競爭日益充分、各類企業普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使得企業對於各類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因此,溫州市委、市政府致力於抓好各類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合創辦一批職業院校和專業學科,並有計畫、有步驟地選派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專業幹部到重點企業擔任科技特派員;以開展“聚才興企”活動為抓手,開展“重人才先進企業”創建活動,不斷創新人才建設載體;組織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建設一支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企業家隊伍。同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並於去年12月基本普及了15年教育。此外,還啟動了“百項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工程”,意在整合全市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一些具有共性的、關鍵性的行業技術瓶頸問題。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強調政府的服務職能,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包攬一切服務性項目。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民間組織將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和協調職能。溫州的民間中介機構和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較快,目前已建立各類市級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104家。隨著溫州經濟市場化程度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這些組織在服務會員企業、代表行業利益等方面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在維護我國企業利益、應訴反傾銷方面,行業協會的作用空間越來越大。如溫州菸具協會在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積極組織相關企業應訴歐盟的反傾銷提案,並在2003年8月迫使對方撤訴。維護市場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處在“黃金髮展期”,又處於“矛盾凸顯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提出,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為了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溫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富民與強市相統一、活力與實力相協調、先富與共富相統籌、“金杯”與口碑相一致,在加快破解發展難題的同時,大力強化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社會公平的職能。加強市場監管。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主體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由於這樣,為了防止市場主體的逐利行為與社會秩序發生衝突,就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規範和約束,以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溫州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出現過失序狀態,假冒偽劣現象猖獗。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全市上下痛下決心,以質量求振興,市場秩序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從質量立市到品牌立市,再到最近的重視和保護智慧財產權活動,溫州堅持質量創優、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打假活動相結合,使產品的質量聲譽和整體形象有了根本改變,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信用意識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普遍增強。目前,溫州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擁有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協調利益關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經形成,對政府協調利益關係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協調勞資關係,不僅關係企業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關係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了推動勞資關係的基本均衡,溫州市開展了“和馨行動”,重點檢查用人單位勞動契約簽訂情況、工資支付情況以及在招收新職工時收取押金等情況。還準備建立用人單位誠信用工和勞動者誠信務工信息庫及社會查詢系統,定期公布嚴重失信的企業和人員名單。要求用人單位必須制定工資支付表並依法保存,並監督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工作時間、不招收童工等。同時,市勞動監察部門還推出“勞動監察監督卡”,勞動監察信息員或者民工憑此卡到相關部門投訴勞動糾紛時,相關部門將為其開闢綠色通道。針對溫州擁有25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的現實情況,有關部門提出了“新溫州人”的概念,並以各種實際行動關愛外來民工。溫州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要辦的“十大實事”中,承諾建立民工應急救助資金,加強對民工的法律援助,擴大對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覆蓋面,特別是加強工傷保險力度。這些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民眾的認同感和融合度,有力地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