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

今年是我第一年做一年級的班主任,剛接到這個任務時忐忑不安,因為深深地知道一年級是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看班主任怎么做了。有人說:“會當的班主任累三個月,不會當的班主任累三年”。這40張白紙,我該如何去譜寫?

一、抓好學生的常規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印度有一句古諺:“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由此可見,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極其重要,抓好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老師重視並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而且可以免去今後對其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矯治的麻煩。一年級小孩子剛入學,這種全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還不適應,對於他們來說,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老師花大力氣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時刻提醒他們,讓他們懂得在學校里就要遵守學校的制度。主要方法有:

1、利用兒歌形式對他們進行習慣教育

利用兒歌形式對他們進行習慣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孩子是在兒歌中長大的,兒歌琅琅上口、簡單易記,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為了提醒學生課前要做哪些準備,可以告訴學生:“上課鈴兒叮噹響,我們快步進課堂。書本文具放整齊,靜等老師把課上。回答問題先舉手,坐姿端正聲音響。”為了提醒學生上課的坐姿,可以告訴學生:“腳放平,身坐正”。為了維持課堂秩序,我採用和學生對答的形式“一二三,不講話”或“請安靜,我安靜”“小眼睛,看黑板”“請坐好,我坐好”等。

2、嚴格要求,抓典型。

告訴學生各種要求後,就要讓他們對照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決不允許有下一次錯誤,他們就記住了,幾點到,到了做什麼,應該怎么做,嚴格的告訴他們,逐步就形成規律了。有的時候老師怎么說學生也記不住,這就要求老師抓典型事例,加深學生印象。就拿課前準備來說,有一次上課鈴響過之後我進教室,環視教室一周后發現有幾個同學還在說話,趁機抓了一個典型,叫到講台上讓,我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叫你到講台上來嗎?”他搖搖頭。我說:“你看看其他同學是怎么做的?”他看了看同學們,說:“大家都準備好學習用品做好了等著上課呢。”我說:“很好,那你應該怎么做?”他看了看我自己走到座位上迅速的拿出了上課所需的用品。在這以後課前準備大家做得很好。

3、建立評價制度,以激勵學生。

要想讓學生形成好的習慣只靠老師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夠的,我認為要建立一個與其學習、習慣等掛鈎的評價制度。針對一年級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系列評價制度,個人與集體獎勵相結合,我班有三大塊評比:個人評比、小組評比、個人展示。

首先我給每個人製作了小葵花,希望他們像葵花那樣天天向上,小葵花是用來小貼上的。

其次我還印了很多小獎狀如:學習小標兵、遵紀小標兵、環保小衛士、小書法家、小百靈等根據表現獎勵。小獎狀有兩種作用,作用一我們班每周進行總結根據所得小獎狀數量評出紀律之星、遵紀之星、環保之星等;作用二每三張小獎狀可以換取一張小貼上,貼在自己的小葵花上。

小組評價的版面上有早讀、路隊、兩操等六項評比,將班裡的學生根據座位分成四大組,每組有各自的組名,小組哪項表現好就會在相應的下面得一顆笑臉,一天結束小組得六顆笑臉的小組內每人得一顆小貼上。這樣一來紀律好了,學生也有的集體的意識。

二、培養優秀班幹部,加強班級管理。

一個優秀的班級往往都有一群得力的班幹部在積極配合著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在開學初,我就觀察他們的適應能力及組織能力,選擇優秀的,有上進心的,關心集體的學生作為班幹部培養對象,並委以他們重任,指導他們做好本職工作,讓他們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鍛鍊自己,並培養他們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通過他們來管好班級的各項事務。

三、選擇榜樣,啟迪教育。

一年級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受暗示,喜歡摹仿別人,而不去考慮行為是否適當、正確。因此,榜樣要從身邊選擇,在班級中選擇,如“小書法家”、“環保小衛士”等讓他們有樣可學,有形可看。他們還把老師當作學習榜樣,老師的舉手投足都應成為學生的模範。因此,要求我們時時、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作為一年級老師,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的言行、舉止形象。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打掃衛生,大多數孩子都不會用笤帚,就需要老師一個一個的教、以身示範。平時看到紙屑,彎腰默默地撿掉,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