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經驗材料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路”。知識爆炸的年代,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時間、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與知識激增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無疑就是借用不斷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將大大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也必將促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使語文教學發生巨大變革,從而增加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質量。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個大環境下,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立足實際,尋求創新。因此我有以下幾點經驗,供大家借鑑:

首先,我改變了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樹立“學教並重”的教學理念,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講授《鄉愁詩兩首》時,我從網上找來作者的照片給學生欣賞,下載馬思聰的《思鄉曲》給他們配樂朗誦;在講授《寓言四則》時,我給學生播放有關的vcd。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使靜態的知識變得動態化,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教學中的有關資料,促進語文的學習。

其次,傳統教學由於媒體單一,只能教師講,學生聽,導致學生厭學。而信息技術的最大特徵是互動性,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當觀眾的局面徹底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改變了原來的控制與被控制、傳授與被傳授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教師、學生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改變了“滿堂灌”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更好的採用“探究-合作”的模式,教師應該儘量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儘可能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天分充分展現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健康、充分、自由地發展。例如,在講授《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可先用幻燈打出關於這篇課文的幾幅圖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將故事複述出來,然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文。在講授古詩時,先讓學生回家利用網際網路、書籍等各種信息手段,查找作者及詩歌的有關內容,然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這些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因此,多媒體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將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裁判者 ,我們將用更多的時間同學生交流情感、認知體驗 ,共同探討問題 ,創造一個和諧、自由、安全的課堂心理環境 ,要求學生在合乎道德和誠實的遊戲規則下開展信息交流或虛擬溝通。因此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突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資源之間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點。個人探究、小組商議與互助、全班呈現、交流與評價將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