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生活現狀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蘇北四市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現狀。

從繁華都市到衛星城鎮,到處都有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搞建築,送牛奶,賣小吃,當服務員,做清潔工……他們不知疲倦風雨無阻,承擔了城裡人最不願意乾的髒活、苦活、累活;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建設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就是從農村流入到城鎮的勞動力;他們,就是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被人們約定俗成為“農民工”,簡稱“民工”。

置身繁華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們生活的艱辛與工作的勞累,可以看到他們在追尋夢想和希望中灑下的辛勤汗水,但我們卻看不到與他們相隔千里、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的身體、心理、教育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今年暑假,南京審計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社會實踐服務團走近淮安、宿遷、鹽城、徐州四市,深入蘇北農村,與這些孩子進行面對面地接觸,零距離地交流,去傾聽一個個辛酸而又無奈的故事……

淮安: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孩子

在蘇北廣大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裡,大都由爺爺奶奶照養,農村裡的這部分老人,不僅年齡大,與孩子之間存在較大的代溝,而且他們中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們欠缺教育孫輩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們往往只能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卻在其他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就是“隔代教育”現象。

XX年7月11日,我們來到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鎮龍窩村進行採訪,全村共1400人,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就達378人,其子女大多由爺爺奶奶照管。現讀一年級的李加農,是一個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無錫打工,與爺爺奶奶相依生活。他身體強健、皮膚黑亮,第一眼給人的印象就是很頑皮、很霸氣。由於是爺爺奶奶唯一的孫子,因此被奉為掌上明珠,倍加寵愛,大有“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給星星”的意思,這導致了他放縱、狂妄、蠻橫的性格。周圍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裡家外是個小霸主,聽奶奶說,去年加農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欺負別人,沒想到對方也不甘示弱,兩個人就打了起來,慌亂中被對方手中的金屬釘刺傷了眼球,後經醫生檢查右眼已失明,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幾萬元在上海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還是擔心的說:“小小年紀就做出這種事情,長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會怎么評價他啊?恐怕連媳婦也難討啊!”就因為這件事,媽媽和爺爺奶奶大吵大鬧了一場,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為這件事,學校勸其退學回家,可是沒有別的學校願意接收他,如今仍輟學在家,看著別人快樂的上學放學,這個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淚水。經過這件事後,爺爺奶奶也開始意識到應對他加強管教了,每天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如今,理菜已經成為他每天的必修課了,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終於聽到好訊息:經與校方多次請求,小加農又可以重返他嚮往已久的課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