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開放式教學探討

自己確立的教改課題是《國小語文開放式教學探究》,剛剛接觸這個語文開放式的教學,真的使我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開放,在摸索中逐漸積累了一點兒經驗。但現在教的是二年級,孩子小,所以一度使我真的不知所措.一晃一年過去了,回望走過的歷程,真的百感交集.

我班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的孩子一節課老實不了幾分鐘,所以剛開始我認為只要能讓小孩子老老實實地坐穩了聽講就行了,對於開放式教學,好像離我現在這個班真的還很遙遠。

隨著學校教學科研活動的開展、落實,自己也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看各種教學刊物,長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有了更深的理解,課堂不能把孩子固死了,應該讓孩子放飛理想,還給他們更多自由的想像空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孩子們更應當是自由的、放鬆的,因為他們還小,還不習慣那么長的一節課,這時候的老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起主導作用,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適時點撥,啟發學生開動思維機器;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係,注重創造民主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同時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自主性,使課堂教學出現一個師生情感和諧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思維多向交流的局面。因此我逐漸開始嘗試了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 課堂的內容要開放,要回歸生活。

二年級的課文,從內容設計上說,都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圖文並茂,學生很容易接受.但對小孩子來說,有些不怎么好理解,“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因此學習課文時不能孤立地處理課文內容,必須儘量把自然中、社會中的人文性內容引入課堂中來,儘量聯繫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這可以通過實物或表述、圖片、錄像、課件等再現自然或社會內容,或通過引導學生表情朗讀、聯想、想像、表達、表演等表現課文情境。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例如:我在教《問銀河》時,在通讀課文的同時.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看到的,看書、上網查到的知識,說說銀河裡都有什麼?銀河到底能不能起浪,能不能生波?有長鬍子的小蝦、愛鑽洞的泥鰍、穿著硬殼衣服的小海螺、搖頭擺尾的小鯉魚嗎?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了解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向銀河提出的富有想像力的問題,同時學生也了解了一些天文知識。然後利用兒歌的留白處: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續寫兒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二、在開放式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創設情境,善於捕捉反饋信息,進行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的進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充滿靈氣的個性活動,每個學生都是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參與學習過程的始終,尤其是學科的學習,更是一種充滿個性、表現個性的活動。我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不強求有統一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有一定的選擇學習的機會,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潛能就能得到較好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雪趣》這課時,初讀完課文後,我就讓學生來看課件, “雪花紛紛飄落,地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房子白了,樹木白了,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下課了,孩子們在操場上做著各種遊戲。”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出來,使學生觀察、體會,冬天來臨時植物、人物和大自然的變化。真切地感受到冬天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回味冬天孩子玩遊戲時的那種快樂心情,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共鳴,找到生活中的印記,然後再回過頭來指導學生有感情、有語氣地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有的知識點在備課時,我認為學生可能理解不了,就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