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生開學第一課教案

⑵大家還記得否?前年“9:11”事件發生時,數以千計的紐約世貿大樓住民,在大火中逃生。當時,這些逃生者井然有序,由女性、長者優先逃生的場面,使全球人士經由電視轉播畫面目睹時,為之動容。試想,如此循著這回北京市民、大學生在反應“非典”時的表現來看,如果中國發生一棟大樓失火的災情,逃生的人會那么有理性嗎?在千鈞一髮、生死攸關之時,中國民眾會否還顧及人道和禮貌去禮讓婦孺及長者呢?我們的社會這回是出了問題,但是問題並不出在“非典”是如何嚴重,而是出在,我們被“非典”當成人質。讓我們好好冷靜思考一下,我們的民智、素質,怎么會如此不堪一擊呢? 

⑶一些養貓的人家發現,每當電話鈴響時,貓可以毫不費力地知道這是誰打來的。無關的人打來的,小貓一點也沒有興趣;而如果是親近人打來的電話,小貓在電話鈴響的前幾秒鐘就已跑到了電話機旁。貓非常戀其主人,並有很強的定向歸家能力。德國一位教授在10隻籃子裡裝10隻貓,從蒂賓根實驗室乘車駛出100公里,然後停下,貓開始不動,片刻之後都紛紛跳出來,並方向一致地向蒂賓根實驗室的方向走去。很多鸚鵡對每個要離開的人都喊:“再見!”而如果人們假裝要離去,甚至走出門外,但它卻就是不開口。連科學家也搞不清楚,鸚鵡是從哪裡獲得這引起信息的。動物和人心靈相通?看來是不言而喻的。 

⑷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在迎戰非典的日子裡,每天睡覺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但仍不忘記臨睡前煲一鍋老火靚湯,有時是花旗參,有時是冬蟲草,她要在第二天帶回醫院同事們喝,提高抵抗力,2003年3朋24日凌晨,因搶救非典病人不幸染病的葉欣光榮殉職,終年46歲,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醫療戰士的“精誠”。 又如弘一法師對待螞蟻,浙江洪水時祖母對孫女的保護,對高樓欲輕生者的喊叫等。 

補充: 

有了積累之後,方法更重要。從今年作文實際情況看,多數學生不是不會運用,而是“腹無詩書氣難華”,可見積累比方法更重要。當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熊彼德認為,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存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他把創新與新組合視為同義詞。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構想,例如,矽元素通常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石英砂粒出現,經過科學家的再次發現就創造出半導體電晶體和積體電路,使“矽粒變成了黃金”。再例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無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組合,才具有新功能和新特徵。馬恩經過繼承和摒棄,將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部分重新組合,從而創造了“前所未有”馬克思主義。 

我建議: 

上學期注重積累的形成,下學期注重技巧的把握。關於技巧我會在平時練習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