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提出以來的實施狀況調查分析報告

從感覺“苛刻”到樂在其中

低碳期待成為共同價值取向 統計數據顯示,普通家庭75%的用電都消耗在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待機狀態上。如果一台電腦每天使用4小時,其他時間關閉,每年能節約500元;夏天空調調高1攝氏度,全國每年能省電33億度;做完飯隨手關掉抽油煙機,一個家庭一年能省12度電;將普通燈泡換成節能燈,儘量步行、騎腳踏車或乘公共運輸工具出行,可以減少個人全年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表明,在網上進行無紙辦公,不僅能避免開車出去辦理業務,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還能減少紙質檔案在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衣服洗淨後,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乾,不要放進烘乾機里。如此,個人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90%。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膠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所以,無論是去超市還是菜市場,都別忘記自備購物袋。

在西安高新區工作的許文,上大學時曾是學校彩虹環保協會負責人,他現在是不折不扣的低碳生活推崇者。“低碳生活需要的是一種態度。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生活品質並沒有降低。”他給記者描述了自己一天的低碳生活——早晨騎腳踏車或坐公車上班,午飯時關了電腦再去用餐,晚上回家用洗衣服的水沖馬桶……許文坦言,剛開始時,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過於苛刻,但現在他已樂在其中。

在許文的身邊還有很多低碳生活的倡導者、踐行者,他們組成了一個“低碳聯盟”,盟友們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大家通過網路聯繫。他們最常做的事就是乘公車去郊外爬山。出發前隨身攜帶一個塑膠袋,爬山時遇到難以自然降解的垃圾,就撿起來帶下山。“。“適量增加戶外運動,自然就減少了在家看電視、上網的時間,鍛鍊身體和環保行動兩不誤,何樂而不為!”盟友李雨菲說。

社會共同認知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但低碳生活卻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低碳聯盟”的盟友王雪峰認為,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低能耗、低開支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提升和發揚,在雪災、颱風、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新形勢下,低碳生活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意義。

在“低碳聯盟”的一次qq群聊中,大家得出了這樣的總結:低碳生活利人利己,應該作為時尚且實惠的生活理念向大眾推崇,最終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取向,成為一種公認的社會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