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工程赴京考察報告

關於教學目標的表述,李教授也為我們做了詳盡的標準解讀。一邊聽著講座,我一邊在思考,我們學校的各科的課時目標的制定,有時候的表述的確是很不清晰的,李教授指出的例子:“學生(主體)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條件),準確(標準)說出(行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這個例子具體說明的表述的方法,很有實際指導意義。老師們如果可以長期這樣制定教學目標,不僅可以對教學評價有指向,也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更具體的要求。

另外,李教授對課堂教學中的“強化”的科學解讀也使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要在不同時段、場合將相同的內容進行四次以上的重複,才是強化。這就回答了我們教學中常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講過的知識,孩子們卻很容易淡忘?

“2+2”的評課形式也很值得我們借鑑,找到兩個美麗的瞬間,進行分析和深入的聯想;找到兩個遺憾的地方進行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的觀察水平……李教授的講座帶給我不少新的收穫,我會力求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更科學地設計教學的流程,採用更加有效地教學方式,從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第三位——陳琳教授

在與北京教育學院教師教育人文學院副院長陳琳教授的交流中,我們發現陳教授是一位真誠、熱情、謙遜、樸實又開朗的老師,她與我們的交流沒有特別的準備,而是與我們就語文的教學展開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她不是只顧自己的言論演說,而是更多地傾聽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心聲,為我們答疑解惑。

在與陳教授長達兩個半小時的交流中,大家面對面對語文教學展開對話交流,你一言我一語,讓我們不得不對語文教學的實質進行深層的剖析與反思。語文教學到底該如何教?每一節語文課到底要交給孩子們什麼?情感重要還是知識點更有用?什麼才能給孩子們留下終身受益的知識?平時的教學、比賽的課例應該是一致的嗎?你是有個性的語文教師嗎?……

讓我深深感受到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吾輩一定要上下而求索,找到一條帶領孩子們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的道路……

從三位教授的講座與談話中,我看到了他們對教育的熱愛與責任。他們的執著深深令我感動,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學信念與信心。

考察期間,參觀的三所國小各具特色,匆匆的一天半,每所學校半天時間的停留,回到廣州才有時間細細品味——

第一所——方家胡同國小

這是一所擁有1XX年悠久歷史的老校,它坐落在北京的東城區方家胡同里,老舍先生曾是該校的第三任校長。占地不大,現用的校牌是老舍的夫人胡潔青女士題字的。這裡原來是偱郡王府。學校的格局還是古香古色的王府建築,學生就在大殿裡面上課,大殿前有兩棵茂盛的海棠花,體育課時,孩子們就在海棠花下圍坐、排球、活動,很有特色。我們在方家國小觀課兩節,兩節課是各有特色。一年級的古詩教學,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帶領孩子一次次走入詩境,感受詩情。教師流暢的語言,耐心、紮實的朗讀指導、寫字訓練,教師對語文學習習慣的細緻培養,都讓我深深感動。六年級沈淮老師執教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也很有教師獨特的設計風格,沈老師精煉的語言,包括小結語、過渡語的精心設計,讓我不得不佩服教師的語言功底。教師的評價語言更是精到,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有點睛的評價,這些評價起到了指導、點撥、提拔的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自覺、自我學習的意識。兩節課的教學,教師都及其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從情感入手,培養學生關注語言現象,課堂上看到孩子們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確是充滿生命力的真實課堂。還有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沈淮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孩子們靜靜閱讀了將近8分鐘,從這兒我看到了教師的教學的踏實、紮實,在這8分鐘裡,沈老師是投入到孩子們的自學討論中的,他在小組中,適時進行與學生的個別交流,看到他耐心的點撥和引導,這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我覺得才是真正有效、真正到位、真正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