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範文

秸桿還田覆蓋的作用,已經受到澳大利亞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重視。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表明,秸稈覆蓋主要是利於促進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儘量吸納降水,防止徑流和蒸發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用於作物生長。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有機質的改善作業一般在5~xx年後才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秸稈還田覆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種農作物的倒茬輪作,是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實現免、少耕技術有效套用的輔助性措施。澳大利亞許多農場通過在牧草、水稻或小麥、三葉草等作物之間進行倒茬輪作,既實現耕地養分的供求平衡,又可減少同種作物連作而帶來病蟲大量繁殖的機會。在經過3~5年時間的連年免、少耕輪作後,進行一次耕翻作業,可進一步降低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

收穫及體會

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資源豐富,有其獨特地理環境條件的國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資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全部為旱作農業區,灌溉農業區也面臨和存在著土地鹽鹼化問題。但是通過考察粗略體會到,澳大利亞農業研究、農牧產品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以為主要基於幾方面原因:

(一)

農業科研和技術開發注重適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科研、管理等部門都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科技,做到了科研與套用緊密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人員結合本國農牧業環境條件,針對農牧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開發對土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意義的適用技術,包括基礎理論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

2.研究開發適應乾旱條件的農業生產技術。澳大利亞旱作農業生產中普遍推廣採用免、少耕作業、秸稈還田覆蓋、多種作物倒茬輪作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耕種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近幾年,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的旱作農業固定道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和套用結果表明,該項技術降低了能耗,減少徑流,培肥了地力,也促進了糧食產量增加。

3.精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目前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條件,新南維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dpi)運用攝像系統、電子感測器、計算機等技術和設備,研製開發了用於精密農業生產的無人操作農業機械控制系統。現主要用於拖拉機田間噴灑農藥的植保作業、開溝作業以及棉花的機械化收穫作業。計算機控制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的田間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為大田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奠定基礎,同時他們也正積極開展gps(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的實驗研究。

(二)

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澳大利亞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套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更高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更注重在保持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通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技術措施的套用,儘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產出。

如在固定道作業模式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試驗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在保持原有單產水平前提下,減少傳統機械化作業中的動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狀的破壞,保持土壤的蓄水納墒能力。總體看,該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已經表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稈還田覆蓋技術的推廣套用來說,專家認為,該項技術不會直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而對土壤生態的保護則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生產套用,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求生產過程中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維爾士州,當地的初級產品研究中心(dpi)與農場合作,圍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年度的降水量進行預測之後,再協助農場確定該年度的種植品種及數量,以求實現在雨水較好的年份農業產出量大,在較旱的年份生產損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為了生產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

政府對農業的發展給予了積極的扶持

澳大利亞是個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政府對於農業的發展,農牧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十分重視。其國家農漁林業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制定農業政策,提供項目資金。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包括投資和貸款。近幾年,為了鼓勵人們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資源繼承信託項目,這是一個貸款項目,總金額15億澳元(相當於人民幣75億元),執行期為6年。用於信貸的子項目包括,蔬菜、園藝、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團走訪的維多利亞州可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新南威爾斯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根據當地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開發所需經費和人員開支全部由政府承擔。為了推廣新的先進農業技術成果,除科研機構外,每個州還有大量的技術推廣人員,其中新南威爾斯州現有技術推廣人員300餘名,推廣所需費用和人員開支也全部由政府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