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日本應急管理考察報告

二、巨災應急機制

在俄羅斯和日本,一般把地震、洪水、颱風等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稱為巨災。為減少和應對巨災的發生,兩國都建立了相應的統一領導、協調有序的巨災應急機制。

俄羅斯所有突發事件控制中心都承擔指揮中心的職責,管理著各自的應急救援力量和救援技術支持機構。緊急狀態時,俄政府採取如下處置措施:

一是啟動俄聯邦緊急狀態系統,①各跨部門委員會的組織系統各就其位,執行緊急狀態預案;②做好應急資源調動準備工作;③蒐集信息,提前公布緊急狀況區域;④預測與評估可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⑤實施搶險救援以及救援人員安全保護工作;⑤適時開展國際合作等。

二是啟動民防救援系統,①向災民提供生活救助;②協調內務部門和衛生部門採取救援行動;③派出搜救隊伍協助救援。

三是設立危機管理中心,①負責調配有關物資裝備資源;②保障中央與地方間的信息溝通;③監測早期處置進展情況。

四是派出航空部門配合處置重大災害。

五是對媒體進行控制和規範,①及時通過主流媒體向公眾發布有關政府信息;②依法加強對媒體的管理,防止“有害”、虛假信息傳播。

進入緊急狀態時,政府按以下程式運行:總統發布實行緊急狀態命令後,立即向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和杜馬(議會下院)通報,並送聯邦委員會批准。在實行緊急狀態的聯邦總統令中,需要闡明實施緊急狀態的原因、地區範圍、保障緊急狀態處置的人力和物力、限制公民和法人權利的範圍、負責處置緊急狀態的國家機關以及實行緊急狀態的期限。聯邦委員會批准後,總統的緊急狀態令立即通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傳播給實行緊急狀態地區的居民。實行緊急狀態時,主管對外事務的聯邦權力執行機關在三天內將相關情況通知聯合國和歐洲委員會秘書長。在俄聯邦個別地區實行緊急狀態時,主管對外事務的聯邦權力執行機關自聯邦委員會通過批准總統緊急狀態命令之時起,一晝夜之內將有關情況通知鄰國。

日本政府通過《大規模災害時消防及自衛隊相互協助的協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跨區域協作機制、消防、警察和自衛隊應急救援機制,強化了中央和地方、部門與部門之間統一指揮、分工合作的力度。發生巨災時,為提高運轉效率,首相設定非常災害對策本部,統一調度指揮。

一是建立跨區域防救災機制。阪神大地震前,只有18個道府縣、586個市町村簽訂72小時相互援助協定;阪神大地震後,已有47個道府縣、XX多個市町村簽定了72小時相互援助協定,日本聯合防救災形式已深入基層組織。

二是基本確立消防、警察和自衛隊合作機制。首先,互相提供災害情報,開展日常協作演習。其次,災區附近的警察廳和消防廳,設定專門的聯絡人員,協調災區附近的機構以及災害現場工作。

三是自衛隊承擔警察部隊和消防援助隊空運任務,警察確保道路暢通。如警察不在現場時,自衛隊、消防隊員可替代警察行使此權。上述對策措施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例如,XX年5月26日宮城縣東部發生七級地震。地震後6分鐘,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就迅速成立了地震對策室,召開了政府各部門的緊急會議。緊接著,國土交通省、海上保全廳、總務省等部門紛紛成立了對策室或聯絡室。十多分鐘後,宮城縣警察總部的攝像直升機已向首相官邸傳送在空中攝影的災區圖像了。一個多小時後,內閣防災大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政府的救災措施。與阪神大地震相比,這次日本政府反應迅速,應對有力,充分顯示了其行政組織應急管理的能力。

三、體會和啟示

(一)強化應急管理機構綜合協調職能是實現資源整合、提高應急處置效能的關鍵。

雖然俄日兩國應急管理組織形式不同,但從兩國中央層級的應急管理機構組建歷程來看,都有由分到合、由弱到強、由虛到實的共同特點。歷經幾十年的應急管理工作實踐,兩國政府都明確了主管部門的中樞地位,強化了應急機構綜合協調職能,形成了以強有力的機構為核心、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協同配合的運行機制,建立了專設、專職、專任、專管的統一組織管理模式。目前,我國按突發公共事件類型分別由不同行業或專業部門負責相應的應急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辦公廳(室)設立應急管理工作機構,發揮運轉樞紐的作用。為加強各部門的協同應對能力,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建議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強化其綜合、協調職能,確保作為運轉中樞的權威性。有利於其在常態下能夠整合各類應急資源,夯實工作基礎;在非常態下協調各方面力量,實現快速反應,提高應急處置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