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南京參觀學習考察報告:沒有終點的旅行

大美,自然。這是我在南京南火車站的廣告牌上看到的宣傳語,介紹的是河南雲台山美輪美奐、雄渾大氣的自然風光。

原生態的自然景色是美的,對我們來說,原生態的課堂更是美麗的。一直致力於追尋一種理想的原生態的課堂,原生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呢?雖然這幾年聽到太多的關於課堂建設的概念和詞語,我卻一直沒有一個明晰的認識。

到百度上查了一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何為原生態課堂,沒有查閱到有關部門的權威註解。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在《新課程語文課堂的詩情追尋》一文中強調:“原生態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和諧平衡是其根本特徵。”

國學者、教育家德利在《自主課堂》一書中,也大力提倡創造原生態的課堂環境,即和諧、民主、平等、活躍、自然的教學環境。

大家的經驗告訴我,我理想中的原生態課堂不是“高效課堂”、“優質課堂”的對立面,而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發展理解和具體體現,它應該是一群自由的思想者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生命成長的原野。

帶著對原生態課堂的追問,在名師辦老師的組織下,我們一行10人來到了南京。為期5天的學習之旅很短,卻讓我著實體驗了一番大美、自然的原生態風光,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一、教育智慧伴隨學生成長

南京的學習中,吳正憲老師的一個具體的例子開啟了我的靈光。我意識到原生態課堂需要以教育智慧伴隨學生成長。

吳老師以《乘法分配率》為例,講了a、b兩位教師不同的處理方式。前兩個環節,兩位教師的處理是一樣的,都是先從生活中引入,創設了2—3個生活情境。然後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剛才這一組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a教師和b教師在這裡分道揚鑣。

a教師在學生說出“兩個數的和乘以第三個數,等於這兩個數分別乘以第三個數,再加起來”後,如獲至寶,馬上引出乘法分配律。

而b老師是這樣處理的。他說 “每個同學獨立思考,把你發現的記錄下來”,給了每個人思考的空間。學生1說:“我發現,買衣服時,一套一套的買,和把所有的上衣、褲子加起來,結果是一樣。”學生2說:“不管買衣服,還是什麼情景,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學生3說:“可以用字母表示,(a+b)=ac+bc,還可以用符號來表示。”

怎樣讓學生真正會學習,學會真知識?從吳老師的講座中,我頓悟到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記得XX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b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聯繫生活思考,讓多數同學經歷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過程,他們學會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空空的理論。這就是我一直在探尋的原生態的課堂吧。

有幸聽了牛獻禮老師《認識周長》一課,更是讓我明晰了這一認識。牛老師先讓學生描長方形的邊線,再將周長從面上剝離出來,從而在學生腦中建立了清晰的“周長”表象;通過進一步的測量,使學生領悟到周長是可測的,它等於圖形一周所有邊的長度之和,這是建立周長概念必不可少的一步;再讓學生套用周長的意義進行判斷和推理,解決數學問題。看學生們興致盎然,在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學習了知識,我看到了牛老師的教育智慧。

記得吳正憲老師以《面積的估算》一課為例,總結了這樣兩句話:具體情境選單位(一學段),問題解決選方法(二學段)。她認為“數方格”的設計沒能充分體現出估算的學習價值,只是把估算當成一個操作技能來教了。通過“尋找區間”,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這個上限、下限的確定,使學生充分體驗了估算的意義。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學生體會到了“極限”的數學思想,獲得了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她的做法向我解讀了新課標的精神:“要引導學生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吳老師和牛老師的講座中,我感到迎面吹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初諳原生態課堂的清香。我看到了在教師教育智慧的點撥下,學生自然的成長。課堂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原野,我仿佛聽到了小麥拔節的聲音。

二、我的課堂我做主

令我震撼的是在石鼓路國小宋菲老師執教的《徐悲鴻勵志學馬》一課中,孩子們的表現。“我的課堂我做主”——這是他們留給我的印象。

整節課,宋菲老師始終站在白板的後面,孩子始終站在講台的前面。孩子落落大方,侃侃而談,談體會,談理解……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話語模式,孩子們會說:“我講完了,誰來補充?”他們勾勾畫畫,指指點點。在孩子們思維的交流碰撞中,一篇課文的解讀慢慢完成了。看著眼前這群生機勃勃的孩子,我感受到了“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意氣風發。這是作秀做不出來的。換句話說,宋老師這節課在其它學校上不下去,因為石鼓路國小長期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正如劉虹老師點評的那樣,學生們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自己質疑,自己補充,自己評價,老師微笑著點撥、傾聽。這僅僅是四年級的孩子啊!原生態的課堂,不就是在這種和諧的自主發展中生成的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