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煤廠儲裝運系統技術改造可行性報告

一、洗煤廠基本情況 ****集團**分公司洗煤廠是**兩國政府以補償貿易方式合作建設的礦井型洗煤廠,1986年開工,1989年投產,設計年入洗能力180萬噸,入洗本礦和集團公司內團柏礦井原煤,生產工藝採用跳汰—重介—浮選聯合工藝,尾煤壓濾回收,主要生產8--11級1/3焦煤和肥煤。 洗煤廠儲裝運系統包括一個外礦調入煤回煤場和一個2萬噸的儲煤場,入洗煤倉有3個,每倉容量1200噸,用於各礦層原煤的分離和配煤入洗。精煤倉有6個,倉容6300噸

(1#倉800噸,其餘各倉1100噸),呈南北方向一字排開,其中1#----4#倉貫通相連,雙系統在鐵路專用線3道、4道裝車外運,5#、6#倉相連與中煤倉合用一個裝車系統在1道裝車外運。 投產以來,隨著各礦點煤層地質條件、生產能力的變化以及煤炭市場多煤種、多品種和鐵路不均衡突擊性外運的多元變化。原有的儲裝運系統暴露出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原煤場儲存能力不足。隨著各礦點煤層地質條件的變化,本礦井生產能力萎縮,年生產能力僅為50---60萬噸,其餘入洗原煤均從外礦點調入且調入點多,各礦點原煤性質各異、煤種不統一,需分存、分選、合理配洗。而洗煤廠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外調煤每天調運量在3000噸左右,一般有兩個以上礦點,而外調煤儲煤場只有1個,面積約XXm

2、儲量約8000噸,很難適應既要分離原煤又要保證調運量的需要。

2、分儲配煤能力不足。由於入洗原煤來源點多、複雜多變,各礦層原煤性質差異較大,煤種不統一,分選密度差異大,配煤入洗的比例隨機變化較大,一方面影響產品質量波動和分選效果,另一方面損失精煤產率和經濟效益,因此,要求各礦層原煤有完善的分離、分儲、分運,合理配洗的均質化、按比例配洗的能力。而洗煤廠只有2個儲煤場即1個113外調煤場、1個篩分破碎後的228儲煤場和3個配煤倉,只能滿足3種原煤的少量配洗要求,特別是外調煤場,只能滿足單種煤配入,不能滿足來源多而複雜的原煤配洗需要。

3、配煤手段不完善,自動化水平低。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和最大產率,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特別10#高硫煤的入洗,不僅要配灰,更主要的還要配硫與煤種。各礦原煤必須嚴格按比例實現均質化入洗,而原設計配煤倉下配煤系統是靠給煤機人工調節配煤,人為因素影響大,自動化程度低,不能適應比例要求嚴格的原煤配洗要求。

4、精煤倉儲和配裝能力不足,現有6個精煤倉儲量為6300噸每個倉有1100噸

(1#倉800噸),2個主導產品配列就需6個倉,其它產品沒有倉位,只有通過相互擠占適應外運,往往造成某品種庫滿,需裝車的品種不足,加班生產,成本費用增加,給管理上帶來很多不便,經常因車等煤坐失外運良機。另外精煤5#、6#不能同1#--4#倉同用,與中煤裝共用一個裝車系統,相互影響,精煤6個倉不能同線裝車,是兩點裝車,裝車時間長,不能實現多品種配裝。同時精煤倉下gz—8q型給煤機和dt1000—50/650型推拉桿運行不可靠,事故率高,影響裝車。

5、配套環節能力不匹配。一是原煤倉存在著蓬倉貼壁現象,無法順利放煤,影響到入洗原煤的均勻給入及生產的連續。二是精煤脫水系統不完善,洗精煤水分高,包括浮精和跳汰精煤,不能滿足用戶7%的要求,另外浮精水分也造成蓬倉貼壁,影響裝車。三是矸石線運輸能力不配套。實際生產中由於原煤性質與原設計出入較大,矸石含量增加,設計矸石小時排矸量76噸,而實際排矸量達120---160噸,矸石倉容僅有140噸,每班生產約有80---120噸的矸石落地,這樣造成小時排矸能力不足、影響生產效率,使洗煤廠整體設備不能發揮最佳效能,導致小時入洗能力一直不能達產,進而影響到小時配煤量。 因此,針對儲裝運系統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滿足生產及外運的需求,有必要對儲裝運系統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