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社交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交活動的某種表現和活動方式。因此,社交禮儀的特點,歸根到底是由社交活動的特性、內容和任務所決定的。這就決定了社交禮儀行為和活動都具有如下特點:

規範性強

無論個人服飾言談舉止行為還是活動的操作方式、程式安排等,都具有很強的規範性,也就是具有廣泛的認同性。這是社交規範性強的集中反映。

形式性強

社交禮儀活動有較穩定的若干方式和形式,如會見、會談、訪問、宴會、聯誼會等。而且每種方式和形式都有基本運行模式和程式,講究外在的表現形態,追求一定的形式效應。即使個人的社交禮儀行為,也十分注意形象效果。當然,形式性強,不意味著就是形式主義。一定的形式總是為一定的社交內容和任務服務的,講究科學性,也應當注意實際效益。

等級性強

社交禮儀總是根據不同社交對象、不同關係、不同社交任務和內容,確定不同的禮儀活動的等級、規格、規模。還涉及禮儀活動舉行的地點場所,以及參加者和主持人、主辦單位、禮儀活動的具體安排等。不同級別的社交活動要求有不同的禮儀規模,這是二者相統一的,級別越高、禮儀的形式越近於莊重、嚴肅。

策略性強

作為方式和手段,社交禮儀一般都注意策略性。這種策略性表現在對禮儀活動舉辦的時間、地點和時機的選擇上;表現在對不同社交對象採取不同禮儀方式,系統考慮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充分利用社交對象之間的相互關係等方面;甚至採取某種打破常規禮儀等級和規範的方式,破格“禮待”。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社交禮儀是以“適合得體”來表現其策略性的。不僅是在社交禮儀活動,就是在個人服飾、言談舉止行為舉措上,也十分講究禮儀和策略性。社交禮儀策略性較強是由社交活動策略性強所決定的,較之一般性禮儀,社交禮儀更富於理智性、智慧性。

見面禮儀與迎送禮儀

見面禮儀規範主要包括稱呼、致意、介紹等方面的內容。

1. 稱呼禮儀

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希望在社會地位、人格、才能等方面受到他人的尊重。這種渴求尊重的心理,又常集中表現在對稱呼的重視上。對於公關人員來說,面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應當學會用不同的尊稱,而對自己應當儘可能地謙虛謹慎,以顯示對對方的尊重。因此,在日常社交活動中,我們要善於得體地使用謙稱。自謙而敬人,禮在其中。

(1) 謙稱。謙稱是抑己,能間接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謙稱自己。最常使用的是“我”、“我們”。目前還流行一些古人的謙詞,如“鄙人”、“在下”、“晚生”等

謙稱自己的家屬。在稱呼比自己輩分高的人或歲數大的人時,常冠以 “家”字,如“家父”、“家母”;同輩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稱呼比自己年齡小、輩分低的家人親屬時,宜冠以“舍”字,如“舍侄”;在稱呼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時,則可以“小”稱,如“小女”、“小婿”等。

從兒輩稱謂.以子女或孫輩角度出發稱呼聽話人,如稱聽話人“叔叔”、“阿姨”、“老師”。這樣一方面是表示說話人的謙恭,另一方面在很難使用別的什麼稱謂時,用這樣的稱謂是十分恰當的。

(2) 敬稱。通常所用的詞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都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多對於年歲較大的人,用於正式的禮儀場合等。

(3) 通稱。通稱是一種不區分聽話人的職務、職業、年齡等而廣泛使用的一種稱呼。過去比較常用的是“同志”一詞,現在比較常用的是“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當我們熟悉對方的姓名之後,“先生”、“太太”、“小姐”這3種稱呼就可以與其姓氏或姓名搭配使用。如“馬太太”、“趙太太”、“李小姐”等。

通常情況下“先生”一詞是用來稱呼男性的,而且不大論年齡的大小。“太太”一詞一般是用在已知對方已婚情況下對女子的尊稱。“小姐”一詞則主要是對未婚女子的稱呼,有時在不了解女方婚姻狀況時也可使用,但千萬不可僅憑印象便貿然稱未婚女性為“太太”或“夫人”,這很容易被視為無理,引起對方的惱怒。

(4) 職業稱謂。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往往習慣於採用職業稱謂,這帶有尊重對方職業和勞動的意思,同時也暗示了談話與職業有關。如“師傅”、“大夫”、“醫生”、“老師”、“律師”、“法官”等。同時在前面可以加上姓氏,有時還可以用“博士先生”、“教授先生”等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