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

(5) 職務稱謂。如書記、廠長、工程師、校長、主任、經理、老闆等,並在前面冠以姓氏,顯示了說話人對對方地位的熟知和肯定。這種情況多用於工作單位之中談論公事之用,而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所可以用別的稱謂。

(6) 親屬性稱謂。對非親屬的交際時用親屬稱謂來稱呼,不僅可以表示尊敬,還能傳達某種親情。這種稱謂法常用於非正式交際場合,主要有以下幾種使用 情況:

以輩分為標準選擇合適的稱呼。實際就是代用某個親屬稱謂,說話者把自己的年齡與聽話者的年齡作大體比較,如果年齡相差不大,便可稱之為“大哥”、“大姐”或“弟”、“妹”等,有時即使對方年齡小,說話者仍可稱之為“兄”、“姐”,這僅是一種尊敬而已。如果聽話者比說話者年齡大得多,可以採用父輩或祖輩的稱呼,如父輩的“大伯”、“大叔”、“大姨”等,祖輩的“爺爺”、“奶奶”等。

根據社交場合和實效對象具體考慮親屬稱謂的使用。比如,在正式社交場 合,即使對方與自己有一些間接的親屬關係,或可以用親屬稱謂的,一般也不用,而只用職業或職務稱謂。稱呼對象的輩分和年齡越大,使用親屬稱謂的頻率越高,對同輩人則使用率最低。另外,同樣是親屬稱呼,由於被稱呼對象的社會階層不一樣,人們往往把知識分子等腦力勞動者稱為“伯”、“叔”、“姨”,而把體力勞動者稱之為“大爺”、“大娘”、“大媽”等。

2.介紹禮儀

公關活動是與人交往的藝術,與人打交道要作介紹是常有的事,但越是平常之事越能夠顯出一個人在日常細節處的涵養。所以無論自我介紹還是相互介紹,在公關活動中都需注意,因為這是與對方直接接觸的第一步,將成為自己在對方印象中的第一印象。這與公關所達成的目的緊密相關。

(1) 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時,可以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如果對方表現出結識的熱情和興趣,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介紹一下對方關心的問題,比如自己的原籍,畢業學校以及學習情況、工作經歷、興趣特長等,但切忌信口開河,過分表現自己,應該在介紹完時表示“請多多指教”。另外,重要的是使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因此要對自己姓名的字,尤其是生僻字,加以必要的解說。

舉止應該莊重、大方、充滿自信,這樣容易使人產生信賴和好感。介紹時可將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隨隨便便用手指指畫畫、毛手毛腳。

表情應親切、自然,眼睛應該看著對方或大家,用眼神、微笑和自然親切的面部表情來表達友好之情。既不應拘謹忸怩,也不要滿不在乎。

(2) 為他人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時,要準確了解雙方各自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情況。

介紹時,要遵照受尊敬的一方優先知情權原則。介紹時,先恭敬地稱呼身份高者、年長者、主人、女士和先到場者;然後,把對方介紹給有身份者、年長者等;再把有身份者、年長者等介紹給另一方。

為他人作介紹時,手勢動作應文雅,無論介紹哪一方,都應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指向被介紹的一方,並向另一方點頭微笑,順序介紹。必要時,可以說明被介紹的一方與自己的關係,以便新結識的朋友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

當被介紹時,被介紹的一方應當表現出結識對方的熱情,雙方都要正面地面對著對方。另外,在介紹時除女士和長者之外,其餘的人都應當站立起來。但是若在會談進行中或是在宴會等場合,則不必起身,只欠身致意即可。

常見的介紹規則是:

將男士介紹給女士。通常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並引導男士到女士面

前作介紹。介紹中,女士的名字應該先被提到,如“王女士,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李教授”。

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

將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

將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在兩個婦女之間,通常先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如果未婚的女子明顯年長,則先將已婚的介紹給未婚的。

將客人介紹給主人。

將後到者介紹給先到者。

此外,如果被介紹的一方是個人,而另一方是集體時,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3. 致意禮儀

不同的社交公關場合可能有不同的致意禮儀,尤其是大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國家與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等都各有特點,我們在此只簡略地介紹一下日常公關常用的兩種禮儀,一種為名片禮,另一種是握手禮。

(1) 名片禮。名片,是人們用作交際或送給他人作為紀念的一種介紹性媒介物。由於交換名片常在見面之時,所以也被視為一種見面的致意禮儀。名片在我國已有XX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