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

這一部分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體的感受過程。

我們讀書看報看電影是視劇等都有一個過程,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接受的。這第二部分就是要說這個過程。

寫法應採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敘就是敘述所看的書報電影電視劇的感人的情節,議就是抒發我們的感受。要有層次有順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頂點。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議論要真實得體,這樣才能感人。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論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感就沒有意義了。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感受落到實處。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書報電影電視劇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比較,找出差別,提出改進的方法或建議。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結論部分。

讀後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如果給它歸類的話,大體應分在議論文中。對於國小生來說,議論文太難了不必撐握,讀後感比議論文要簡單的多。讀後感就是在你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寫出你的感受來。。

議論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體,在中學時將重點講述,現在寫好讀後感是為將來寫好議論文打基礎,所以國小生們一低能耗、、要重視。

假期中有不少同學與我談起讀書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三個:一、喜愛讀書卻不喜愛寫讀後感;二、寫讀後感時總覺得沒有什麼內容可寫;三、心中很感動卻不知從何寫起。今天與大家進行交流。

首先,我想對存在第一種問題的孩子說,寫讀後感很重要。如果說摘錄是篩選信息,批註是點評信息,那么寫讀後感則是閱讀者以文體信息為圓心,馳騁思維,或縱向漫溯於時間長河,尋找與文本信息有著絲絲聯繫的人、事、文,或橫向跨越空間地域,將文本放在更為廣闊的世界背景下賞讀,或者深入內心,用自己的思維舞動思想的雙翼,生髮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嘆和議論。它一方面要求閱讀者全面正確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斷章取義脫離材料,這可以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寫有感而發,寫有針對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於讀寫結合。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寫讀後感,在寫讀後感中提升我們的思維水平,在寫讀後感中提高我們飛寫作水平。

那如何才能寫好讀後感呢?孩子們請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吧。

一、讀懂作品,把握住作品的主要內容

“讀後感”的“感”是從讀中產生的。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三國演義》為例,一是初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每個故事之間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小說的初步總體印象。初讀《三國演義》我們知道《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二是細讀深思,抓重點,評詞析句,細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讀《桃園三結義》就要細細品讀劉關張的語言描寫,感受三人的各自藝術形象。三是研讀體悟,突破難點,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明白了三國演義中英雄的英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