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事仲裁協定效力

民商事仲裁協定(以下簡稱仲裁協定)是指當事人自願將他們之間將來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契約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提交仲裁解決的協定。仲裁協定在仲裁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民商事仲裁的基石。它既是爭議任何一方當事人提將爭議提交仲裁的依據,也是仲裁機構對某一特定案件取得管轄權的前提。正因為如此,各國仲裁立法無不以仲裁協定為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第三章對仲裁協定的主要內容作了規定。

仲裁協定,是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仲裁協定與其他民商事協定(契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區別之處主要在於目的和宗旨不同。民事商協定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為目的和宗旨;仲裁協定則以將民商事爭議(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提交仲裁解決為目的和宗旨。從這個意義上說,仲裁協定也是民商事協定爭議仲裁解決的協定。民商事協定作為法律行為之一種適用民事行為關於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無效制度等一般規定,仲裁協定也當然適用這些制度。《仲裁法》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仲裁協定應當具備的內容(生效要件),第17條、18條分別規定了仲裁協定無效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XX]7號,以下簡稱《解釋》)第4條、第5條、第6條分別規定了仲裁協定無效的情形。對此,立法及仲裁理論上均無爭議。

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於:仲裁協定是否可得撤銷?根據前述民事行為的一般規定也得適用於仲裁協定的結論,既然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得撤銷其民事行為,仲裁協定的當事人也得撤銷仲裁協定。這是理所當然。但是,經查《仲裁法》無仲裁協定得撤銷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只有《解釋》第18條有類似規定,即“仲裁法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沒有仲裁協定’是指當事人沒有達成仲裁協定。仲裁協定被認定無效或者被撤銷的,視為沒有仲裁協定。”再查《仲裁法》第58條是關於人民法院撤銷仲裁裁決的規定,本條第1款第1項“沒有仲裁協定”是人民法院撤銷仲裁裁決的法定情形之一,並未涉及仲裁協定可撤銷問題。由此,不得不使人產生困惑:這是怎么一回事?經考慮,筆者以為,《仲裁法》沒有規定仲裁協定得撤銷是正確的。主要理由是:

1.從比較法上看,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均沒有規定仲裁協定得撤銷制度。比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編第二章仲裁協定就只規定了仲裁協定無效,沒有規定可撤銷。《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四卷第一編仲裁協定也只規定了仲裁協定無效制度未規定可撤銷。再比如,《荷蘭仲裁法》、《英國仲裁法》、《加拿大商事仲裁法案》、《韓國仲裁法》、《泰國仲裁法》、《美國仲裁法案》、《澳大利亞仲裁法》、《香港仲裁條例》等也僅規定仲裁協定無效制度而均未規定可撤銷。

需要說明的是,《葡萄牙仲裁法》(法律第31/86號)第3條規定了仲裁協定無效。同時,第2條規定了仲裁協定的撤銷制度,即“仲裁協定撤銷的必要條件:(1)仲裁協定須以書面形式訂立。(2)如果在雙方當事人簽署的檔案中或在信件、電傳、電報或其他有書面證據的電信方式中直接包含了仲裁協定或者這些檔案所參照的檔案中包含了仲裁協定,那么該仲裁協定被認為是以書面形式訂立的。(3)在交付協定中必須明確地說明爭議的標的,在仲裁條款中必須詳細說明爭議涉及的法律關係。(4)在仲裁裁決書作出之前,雙方當事人可以簽署檔案撤銷仲裁協定。”據此,本條所謂撤銷實際上是當事人協商解除仲裁協定與我國法上的民事行為撤銷制度不是一碼事。

2.從可撤銷契約制度的構成上看,可撤銷契約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法律允許撤銷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而使已經生效的契約歸於無效。[6]可撤銷契約必須存在特定的撤銷原因(《契約法》第54條),除此以外的事由不能構成撤銷的原因。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只能以訴訟或仲裁申請的方式進行(《契約法》第54條第1款)。依解釋,如果撤銷權人不採取向法院起訴或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的方式為之,而直接向相對人以意思表示為之,應不發生撤銷權行使的效力(如相對人表示同意則可能發生協定解除的效力)。[7]撤銷權人的撤銷權因除斥期間經過(《契約法》第55條第1項)、權利人放棄撤銷權(《契約法》第55條第2項)而消滅。由此可見,仲裁協定的當事人要行使撤銷權也須符合這些條件。但行使撤銷權可能存在以下問題:其一,費時費力;其二,無現行法上的依據。由此,《解釋》第18條規定的仲裁協定被撤銷也因無現行法上的依據而其效力值得商榷。

3.從現行法上民商事爭議解決方式上看,我國現行法上民商事爭議(勞動爭議除外)有兩種主要方式:訴訟和仲裁。雖然訴訟與仲裁是兩種獨立的解決民商事爭議方式,但是仲裁併不絕對排斥訴訟。比如,《仲裁法》第26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定,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定,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定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定無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未對人民法院受理該案提出異議的,視為放棄仲裁協定,人民法院應當繼續審理。”依據本條,即使當事人達成仲裁協定,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人民法院也可以解決仲裁協定項下的爭議。[8]同時,即使仲裁協定存在無效事由,也並非仲裁機構就不能取得管轄權,人民法院可以據此撤銷仲裁裁決。比如《解釋》第13條規定:“依照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沒有對仲裁協定的效力提出異議,而後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定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機構對仲裁協定的效力作出決定後,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定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依據本條,當事人有書面仲裁協定,但可能存在無效情形的,只要當事人在《仲裁法》第20條第2款規定的期限前對仲裁協定的效力提出異議,仲裁機構就取得管轄權。人民法院不能據此裁定撤銷仲裁裁決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因為,當事人之間有仲裁協定。另外,仲裁機構對仲裁協定的效力作出決定後,人民法院無權撤銷仲裁機構對仲裁協定效力作出的決定。由此,在仲裁機構依法作出仲裁協定效力的決定後,人民法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行對仲裁協定的效力作出認定。因此,可以說,仲裁協定即使存在無效事由也存在轉化為有效仲裁協定的可能。這種轉化的條件是:當事人未在《仲裁法》第20條第2款規定的期限內對仲裁協定的效力提出異議;仲裁庭先行對仲裁協定的效力作出決定。

綜上,即使存在有效的仲裁協定,人民法院也可以取得仲裁協定項下民商事案件的管轄權;即使仲裁協定存在無效事由,也可以轉化為有效的仲裁協定,而使仲裁機構取得管轄權。據此,再行規定仲裁協定的可撤銷制度已無必要。特別是仲裁協定無效轉化為有效的規定,使得可撤銷制度已無法律上存在的空間。因為完全有效的仲裁協定不可能存在可撤銷的理由。

4.對《解釋》第18條的質疑。本條除了前述問題之外,其規定本身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1)本條是對“沒有仲裁協定”範圍的規定。界定該範圍的意義在於撤銷仲裁裁決。既然仲裁裁決已經作出,仲裁協定已經得以履行,仲裁協定的目的和宗旨已經實現,怎么能再行撤銷呢?這與可撤銷契約應於契約訂立之後履行完畢之前行使的一般法理相衝突。(2)進一步說來,仲裁裁決已經作出並發生法律效力(《仲裁法》第57條),當事人以沒有仲裁協定為由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此時申請撤銷仲裁協定,當事人向仲裁機構申請撤銷仲裁協定,仲裁機構已無受理的依據。這是因為仲裁機構作出裁決就意味著結案,仲裁程式終結。終結後再行恢復撤銷仲裁協定不可能。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撤銷仲裁協定的起訴更無依據。面對這種情況,當事人如何行使撤銷權呢?(3)人民法院以沒有仲裁協定為由裁定撤銷仲裁裁決,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定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仲裁法》第9條第2款)。這樣的結果與仲裁協定的撤銷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