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三要四不要”

數千年悠久歷史和儒家文化的浸染薰陶,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以家為中心為個體單元,特彆強調血緣關係,十分重視親朋師友之間的人情。中國古建築的四合院、圓形碉樓、大宅院等四方合圍以家族群居的建築形態即是一例最好的證明。在這樣的環境中,家族親朋之間的互幫互助、鄰里和睦、家庭和諧十分必要。

人情關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圈子的擴大逐漸擴散開來,散漫到整個社會和各行各業之中。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交往,提高交際效率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現今又演變成一種專門學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種交際活動中,我們究竟又該如何運用?如何才能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和交際效果,提升工作效率呢?通過參加部門組織的李強老師“人際關係”的課程學習,解開了以上疑惑。

人際關係以人為主,獲取良好人際關係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勿施於人”。簡單說,就是你想要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去對待人;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先學會尊重別人。總結起來,就是“三要四不要”。

首先,要真誠待人,不要虛情假意。“小人以利交,君子以道交”。特別是對待真朋友或者欲與之成為真朋友的人,要以正面心態出發,以真心換真情。不要試圖用虛情假意去糊弄真朋友,那只會將雙方傷害的深,虛情假意永遠得不到別人的真心,掩飾的再好也有露陷的一天。

其次,要尊重人,不要傲慢自大。尊重他人是獲取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不論是生活中的朋友還是工作中的同事,交往中必須先予以對方足夠的尊重,恰當的儀容儀表,必要的交往禮節,專心聆聽他人的講話……都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再次,要換位思考,不要以己為中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交往中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對自己的言行先想一想對方的反應或者我站在對方立場的反應,想好了再出口再行動。言多必失,言急必失,行急易誤,公司的“沉三秒”在人際關係中也具有十分有效的實用價值。

尤為重要的是,己所欲勿施於人。人際交往中,我們對“己所欲勿施於人”和“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熟知程度和二者的重要性成反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不願做的不要強求他人喜歡或者去做;“己所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喜歡的原意去做的也不要強求他人也喜歡也去做。我們對耳熟能詳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容易理解,多數時候也能做到,卻對“己所欲勿施於人”感到陌生和疑惑。

莊子觀魚,有了流傳千古著名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子非魚,焉知魚非樂?”的哲學問答。“子非魚”的哲學問答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是對方,再到位的換位思考也難免帶上個人的主觀猜想。多數時候,我們自己喜歡的也許正巧是別人討厭的,我們自以為別人願意的也許別人迫不得已。自己所不喜好的當然不要強加於人,但是自己喜好的也不要強加於人,特別是思想和對問題的看法,這也是尊重他人最重要的體現。事實上,任何企圖強占別人的思想和看法的想法以及行為,最終都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社會新聞有關強占別人思想,而引發的採取諸多不道德手段甚至違法的報導便屢見不鮮。

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際交往的開始和初級境界,那么“己所欲勿施於人”就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讓我們加強修煉,向著最高境界共進吧。

以此文自勉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