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市委工作總結

二是做好表率,努力激發全體盟員抗震救災的激情。領導班子成員按照市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和盟市委的分工,各自戰鬥在不同崗位。艾尚林主委於5月13日凌晨就積極投入到抗震救災的組織領導工作中,並承擔社會捐贈和救災物資接受的第一責任人。按照市委的安排,他又同時負責江油九嶺鎮10441名民眾的防洪避險工作的督促檢查,確保了安置點零死亡的工作目標。董黎明副主委組織安置醫院400多位病員的轉運工作;帶領縣政府辦、扶貧辦、科協和盟縣委機關幹部深入到劉營、老馬等地查看災情,指揮受災民眾開展自救工作;擔任衛生防疫督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她負責16個鄉鎮、黨群口、財金口46個部門的衛生防疫工作。何平、魏順澤、喻海燕副主委積極參加本單位、本系統的抗震救災工作,並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所分配的各項任務。各基層組織負責人和盟務骨幹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廣大盟員行動快,效果好。

三是情系災民,全盟一心,眾志成城。盟市委發出積極投入抗震救災的動員令後,廣大盟員積極踴躍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盟員總計捐款68500元,盟內捐款14450元。在這次捐款行動中,老盟員蔣誠正捐8000元,謝普1000元,捐200元、300元、500元的一批康慨解囊的無私盟員,令人欽佩。許多盟員自發組織子女、學生、親友近400人參加志願者行動。機關幹部分別被抽調到物資裝卸、物資接收、九洲體育館安置點開展服務工作,參加朝陽辦事處金菊街社區、劍門路社區市民、災民的安置、疏散;聯繫省內外捐贈物資價值750萬元,其中,綿陽、溫州、青海、成都義務反扒隊捐贈價值50萬元的物資直接送到江油、平武重災區。機關總支副主委萬偉同志,在地震中自身企業受到毀滅性打擊,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的悲慘情況下,把300餘名受災員工、家屬接到綿陽公司總部妥善安置,安排車輛運送北川災民到綿陽;待餘震緩解後,又組織員工將化肥、生產資料送往倖存的北川茶農手中。辦公室主任魏東在家屬小腿粉碎性骨折的關鍵時刻,仍然義無反顧地堅持在抗震救災一線。師院總支主委王小林組織心理學專家在天府學院、東方雙語學校、綿陽職業中學和自然天堂茶業公司開展心理干預達6000人次。機關總支主委謝普堅守崗位,組織力量到聯繫村查看災情,安置災民,搶救財物,及時上報反饋綿陽民盟抗震救災情況。機關總支一支部主委徐洪波組織300多名志願者投入救災物資裝卸,連續10餘天奔波忙碌在火車貨站。盟員企業家鄭金貴組織價值近10萬元的物資帶隊送往北川、平武重災區,連續數日為九洲體育館和南何體育中心災民集中安置點送米飯、饅頭、包子,同時組織公司數十輛汽車無償為災區運送物資。

四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我們根據黨委、政府全年工作部署的重點和各階段工作的中心確定重點議題搞好調研策劃,擬好提綱,協調盟內各方力量,主委牽頭,深入基層,深入民眾,聽實言,察實情,注意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交流,找原委,抓癥結,研興廢,究得失,廣納群言,吸收民智。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是舉國之痛,全民之悲,世界關注的頭等大事,由艾尚林主委帶隊,深入極重災區和受難災民之中,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把災區情況和災民意願調查上來,在災民安置、恢復生產、生活、災後重建、社會穩定等方面,為各級黨和政府建言獻策,排憂解難。在錢糧發放、過渡房安置和永久性住房建設中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可以說,黨派的聲音,黨派的舉動,無不牽動著災區人民的心。

五是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得到表彰。7月15日,民盟市委召開抗震救災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對評選出的民盟市委辦公室、民盟三台縣委等18個先進集體和王小林、徐洪波等44名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市委、民盟三台縣委、江油總支和機關總支被民盟四川省委授予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稱號,董黎明、徐洪波等六人被授予先進個人稱號。魏東等3人榮獲“四川統一戰線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機關總支榮獲“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鄭金貴被授予“四川省旅遊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艾尚林、萬偉被民盟中央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此外,還有部分同志被授予“政協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和“綿陽市統戰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

四、全面加強自身建設,自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1、實施“人才強盟”戰略,紮實推進盟的組織建設。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努力提高班子帶領盟員履職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充分發揮主委會和全委會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對全市盟的重大問題的研究和策劃。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放開視野,選拔一批可擔當盟務重任的人選,組成盟務骨幹隊伍;開展不定期的集中活動,確保每季度進行一次;把每次活動內容確定為學習、交流、研究、選拔。通過學習,提高大家的政治理論素養,提高溝通交流、傳遞信息、拓展視野、增進共識的能力。通過研究,共同分析,研究盟務工作現狀,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落實推動工作的舉措和責任。在學習、交流、研究過程中,發現人才,識別人才,從而為選拔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在組織發展上,既堅持嚴把“入口關”,又不拘一格發展優秀人才入盟,為民盟長遠發展儲備充足的人才資源,不斷最佳化盟員隊伍的知識結構、人才結構,使盟員的數量和質量適應工作新要求的需要。在講求質量方面,主動聯繫專業精英人才、社會影響大、業績突出、代表性強的人士,讓他們了解民盟,認識民盟,情傾民盟,在民盟這個舞台上施展才華。2009年,共發展新盟員18名,其中男15名,女3名;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10名;文化程度均為大學,平均年齡37.7歲。堅持在履職實踐中培養人才,加強參政議政和盟務骨幹兩支隊伍建設。主動爭取中共黨委和統戰部、民盟省委的領導和支持,按計畫選送盟員骨幹到省、市社會主義學院學習培訓,注重與人大、政協和一府兩院的政治安排、實職安排、特約人員安排相銜接。支持和鼓勵廣大盟員在本職崗位上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為盟組織增光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