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畫培訓心得

一、 關於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解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概念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套用的實踐性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3-12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

2、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

(1)經驗取向的課程

●經驗具有兩重意義:作為結果的經驗、作為過程的經驗。

●經驗有教育性和非教育性之分。經驗要有教育性,其基本條件是反思和理性化。

●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統整。

●公共知識與個人知識統整。

●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統整。

(2)能力取向的課程

●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分類類比與比較、系統化與綜合化、概念判斷推理)

●實踐能力(社會參與與社會服務、動手操作能力等)。

●創新能力(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創新精神)。

(3)綜合取向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教育,是“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形式。

●不以分科的知識教學為目標或方式,面向生活和經驗。

●整合的思維方式(如何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切實達成學科整合?)

3、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內容及培養目標

內容一:.研究性學習(15學分)

以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學生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為主要內容,可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大類。

課題研究是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有調查、實驗和文獻研究等方式;項目設計是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如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科技項目設計等。

培養目標:

●.善於質疑、樂於探究、 努力求知的態度和情感。

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

●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學會交流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技能。

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學道德。

●.使學生了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內容二:.社會實踐 (2學分)

軍訓 :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和紀律的養成。

●社會生產勞動: 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如義務植樹等。

●郊遊: 觀賞錦繡山河、人文景觀等。

●參觀、調查: 教育專題活動,如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墓、德育教育基地接受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驗證性的調查;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學習進行的專項考察和實地參觀活動。

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和科技進步、關心地球和生存環境、關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使學生獲得直接感受和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形成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獨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內容三:社區服務(6學分)

●通用資源的開發。如 領養綠地。

●特色資源的開發。如 居民小區的公共衛生;社區學校的輔導(上黨課、團課;保健知識講座:法律知識講座等);支援農忙:中國小生假期活動輔導:掃盲輔導。

培養目標:

●使學生關心社區的兩個文明建設,主動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培養參與意識、提升公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