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調研情況匯報

四、農村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教育和溝通。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無法全 [] 面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雖然部分父母有時會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僅限於簡單地詢問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發展過問很少。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縣農村留守兒童被監護的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祖父監護型(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二是親戚監護型(由親戚——叔嬸、姑舅朋友託管);

三是單親監護型(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學習、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

(三)留守兒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差異。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監護人在孩子面前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還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這給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響,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四)親職教育意識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發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而且無力承擔孩子的品德培養和學習輔導任務,導致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亂花錢、性格偏激等不良習慣,加之年老體弱多病,監管起來顯得力不從心。

(五)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落後,不能有效彌補留守兒童親職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傳媒難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滲入,對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問題,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體制滯後是制度根源。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此伴生的高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參加中考、聯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農民工無法負擔,只好選擇子女留在家鄉農村學習生活,促成了留守兒童群體的不斷增多。

(二)貧窮落後是經濟根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改變。這對於邊疆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政府無力緩解農民外出與子女留守的矛盾;對於農民工家庭來說,同樣因為貧困很難改變與子女長期分離的現實。

(三)認識不足是措施障礙。總體看,各級政府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還是不夠,有的只關注農民外出務工創收和向城市轉移,對留守兒童問題卻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認為留守兒童是農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沒把它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來看。這種認識和態度,直接導致當地沒有對留守兒童採取任何措施。

(四)關愛不夠是直接原因。監護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們不僅要負責整個留守家庭的正常運轉,還要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進行照料。隔代監護人,他們年齡已經較大,身體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識,思想觀念守舊;單親監護因家庭缺少了勞動力,因此對留守兒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罵體罰留守兒童是常事;其它監護方式,對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則更加不利。

(五)教育資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嚴重短缺。二是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缺乏規劃,應對措施乏力。三是教師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溝通有限。

(六)責任感缺失是農民工自身原因。對部分年輕的留守兒童父母,他們在經濟利益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的偏差,不再安於農村生活現狀,對農村的家庭責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長忽視或顧不上照料兒童的身心健康。

六、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難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對全鄉已外出6767名務工人員進行統計,掌握他們的住址、聯繫方式以及外出後存在的困難,並且登記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況。

2、實行黨員、幹部聯繫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制度。各鄉鎮對壯勞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鄉、村、組幹部和在家的年輕黨員聯繫。

3、實行定期走訪。黨員幹部對所聯繫的打工戶每月走訪1至2次,並安排鄰居親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儘量幫助他們,經常向外出務工人員通報家庭情況。

4、成立春耕幫扶組。春耕生產期間,鄉政府、村委會、村小組發動黨員幹部組成助耕隊,幫助缺乏勞動力的留守人員家庭搞好生產。

5、建立打工親情聯絡站。為方便留守兒童與親人溝通聯繫,在各村委會建立“打工家庭親情聯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