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老齡辦關於老年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住房條件:人均住房面積多在20-30平方米,樓房居多,基本上沒有危房,多數老年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60-69歲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同時還可以為子女做點日常家務,照看小孩上學等。70歲以上老年人因身體年齡偏大,隨著聽力、視力的減退和老年病的增多,身體狀況相對較差,部分老年人需要親屬照顧,患病的高齡老人需親屬幫助做家務,照顧起居。家用電器方面:多數家庭僅有電視機、洗衣機、電話,部分家庭有電飯煲、電磁爐等,有電腦的家庭較少。

在醫療保障方面:隨著政府出台的老年人優惠政策,老年人都加入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村轉居),城鎮的非農業家庭老年人除部分老有所醫外,絕大多數老年人的就醫仍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新型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和種類不同),少數特困老年人和五保戶,生活水平偏低條件較差,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多數老年人不想入住敬老院等養老機構,主要原因也受經濟狀況的制約,特困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而城鎮的低保標準為200元/月/人,農村的僅100元/月/人。同在一個社區生活,差距很明顯,受文化水平的影響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多數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的較少,對自己今後的生活存在憂慮,認為社會治安不是很好,多數老年人感覺老年證沒有多大用處,得不到實惠。因此很多老年人不願辦證,這也是辦證率低的主要原因。

調查同時發現有的社區為老年人服務工作很紮實。為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免費查體,對部分困難的患病老人給予免費治療,老年人高齡補貼按時足額發放,還為五保老人提高了補貼標準,新換了服裝、被褥,老年活動室設施齊全。

“在養老預期和建議”一欄中,許多高齡老人無法完成這項問卷。從能夠勉強回答的人群中,對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這些機構,70%老人聽說過有鎮敬老院,不很了解。在以後養

老形成中70%選擇居家養老,20%老人選擇根據子女意願確定,10%老人沒考慮過。在家養老主要原因是身邊有老伴或子女照顧,與孫子輩在一起享天倫之樂,與村里熟人相處心情愉快。最關注的是人老了子女孝順,有生活保障,有病能看得起。

根據調查和平時掌握的情況,在農村的老年人把一生積累的錢都用在子女身上,沒有存款,一但喪失勞動能力只能靠子女供給。多數子女代種父母的田地,給夠一年的口糧,家庭狀況好的子女一年能給些零用錢,多數是只給糧不給錢,老人花錢只得賣口糧,老人最怕生病,小病硬抗著,大病不住院,平時有常用感冒、發燒藥就算好的了。因此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普遍很差。

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及分析:

1.生活貧困,生活質量差的狀況長期存在。從調查統計綜合情況分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不容樂觀,處在貧困線下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導致部分老年人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有:(一)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固定收入。沒有勞動能力,又無固定收入,這是導致老人貧困的首要因素。(二)年老體弱,因病殘致貧。這一類老人健康狀況差,體弱多病,缺乏醫療保障,多數老人無錢看病,有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部分企業效益不好,退休老人不能及時報銷醫藥費,使他們生活狀況更加窘迫,結果因病致貧,甚至是貧困交加。他們是貧困老人中最困難的一部分。(三)自己無生活來源,兒孫無能力贍養。在這些貧困老年人中,有的子女病殘,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下崗待業,或無一技之長,難以再就業;有的兒子去世,媳婦改嫁,留下孫兒孫女,還要由老人撫養,因而導致老年人生活更加困難。(四)部分家庭法律意識和敬老觀念較差。家庭養老是當前養老的主要途徑,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庭,法律意識和敬老養老觀念都比較強,能夠履行贍養義務,但有少部分家庭及其子女,法律意識和敬老觀念比較差,不願贍養老人,導致老年人晚年生活貧困。(五)無退休金或退休金低。這種因素致貧的老人主要在城鎮街道、集體企業退休,無退休費或相對較低,難於保障基本生活。(六)天災人禍和其他突發事件。因此助老濟困工作任務艱巨,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