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5

目 錄 序言 第一篇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章 總體思路和指導方針 第二章 發展的主要目標 第二篇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重點 第三章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第四章 搞好旅遊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旅遊產業 第五章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區域性商貿、金融中心 第六章 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和農村經濟,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第七章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 第八章 最佳化城區和縣域經濟布局,加快開發新區和城鎮化建設 第九章 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 第三篇 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 第十章 嚴格實施城市規劃和管理,塑造現代化城市新形象 第十一章 加快交通體系建設,構築暢通有序的大交通格局 第十二章 加快城市水、氣、熱、電網等建設,完善市政公共設施體系 第十三章 實施山川秀美和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園林化城市 第十四章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搞好城市環境建設 第四篇 科技教育與社會事業發展 第十五章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第十六章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第十七章 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滿足市民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第五篇 改革開放 第十八章 加快體制和政策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十九章 堅持開放帶動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六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十章 努力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第二十一章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第七篇 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 第二十二章 深入持久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 第二十三章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推進依法治市 第八篇 規劃實施 第二十四章 採取有力措施,為規劃實施創造條件 第二十五章 建立實施機制,保障規劃實施 序 言 新的世紀,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2006年,是我國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市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共陝西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共西安市委關於制定西安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編制本《綱要》。 過去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巨觀調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依靠全市人民克服困難,奮力拚搏,走出了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持續快速發展的路子,如期完成了“九五”計畫,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是西安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為實施“十五”計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九五”期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4%,高於全國和陝西省的平均速度,也超過了我市“九五”計畫預期12%的增長速度,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是“八五”的1.88倍。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89億元,實現了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0元。產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6.7∶47.9∶45.4。農業多種經營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城郊型農業的格局。工業經濟在調整中得到最佳化,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機電一體化、生物及新醫藥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24%。第三產業中旅遊、商貿、信息、金融、保險等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新區建設和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我市最具活力的新的經濟成長點,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緩解,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6.8億元,是“八五”投資總量的2.4倍,年均增長17.7%。組織實施重點項目300多項,黑河引水工程、天然氣城市氣化工程、城市集中供熱工程、西藍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北段、二環路及城市道路改造工程、通信工程、城鄉電網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城河綜合治理、城市廣場、西安國際會展中心、城運村體育館、圖書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中心醫院綜合門診樓、大唐電信生產基地、開米無磷洗滌用品生產線、30萬噸高等級公路瀝清生產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發揮效益,新增高等級公路90公里,新建和改造二級公路237.5公里。到2000年,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150萬噸,城市氣化率81.5%,程控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74.5萬門,電話(含行動電話)用戶141萬戶,人均城市道路面積5. 2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6.5%,城市污水處理率22%,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3.5%,城市功能進 一步增強。 改革開放成效顯著。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達89%,外資、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33.6%,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全市外商投資企業已達2162家,投資領域涉及國民經濟的14個門類34個行業。“九五”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13.35億美元 ,是“八五”總和的2.32倍;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82.07億美元,其中出口50.06億美元,分別是“八五”總和的1.89倍和1.61倍;接待海外旅遊者累計達到262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0.5億美元,分別是“八五”總和的1.3倍和2.3倍。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國內的投資與貿易合作日趨活躍。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6%和11.6%,分別達到6364元和2343.8元。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0.1平方米,較“八五”末增長31.2%。以養老、失業、基本醫療保險及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果。 “九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主要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仍然偏低,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的品牌和產品少,經濟總體競爭力不強;城市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小城鎮建設滯後,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較低,科技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經濟發展環境特別是軟環境還需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慢,社會保障能力不足,就業矛盾仍很突出。這些問題,必須在“十五 ”及以後發展過程中努力加以解決。 第一篇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章 總體思路和指導方針 進入新世紀,西安的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趨勢,必將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國內外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巨觀經濟政策、區域政策的調整,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西安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依託亞歐大陸橋,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方針,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體制和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縮小與先進城市的差距,努力實現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一、總體思路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運用好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發揮比較優勢,不失時機地加快發展。繼續實施開放帶動、科教興市、城鄉一體化戰略,推進體制、科技、管理創新和城市化進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為主導,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把西安建成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科技和人才高地,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國防科技工業、裝備工業基地、國際性旅遊城市和區域性商貿、金融、信息、科教中心,建成市場配置資源能力較強、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市民素質良好、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各項社會事業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外向型城市。 二、指導方針 ——加快發展,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西部大開發帶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繼續保持高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發展速度,努力提升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縮小與先進城市的差距。 ——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為主導,加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新型商貿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推進開發新區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帶動經濟布局調整;以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努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 ——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和全面推進科技進步。堅持實施開放帶動、科教興市、城鄉一體化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實行對外對內雙向開放,促進外向型城市建設;依靠深化改革、體制創新,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發揮科技優勢,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努力擴大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消費環境,加快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 ——堅持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始終不渝地抓好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八大工程,全面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化程度。堅持依法治市,依法規範和管理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高度重視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五”期間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成長保持高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爭取西部大開發有一個好的開局,為今後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新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明顯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尤其是民營科技得到長足發展;完成以交通網路和信息網路為支撐的城市基礎設施框架建設,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功能;拓寬就業渠道,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大依法治市的力度,促使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經濟發展與調控的預期目標:經濟成長速度預期為年均12.5%左右,到2006年,按2000 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0億元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50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61‰以內,全市總人口控制在750萬人以內。 ——經濟結構調整的預期目標:2006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調整到5:46:4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城市化水平達到55%。 ——科技和教育發展的預期目標:到2006年,全社會科技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左右。在全市城鎮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應屆高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校比例達到60%以上。 ——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預期目標:到2006年,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172萬噸,城市氣化率達到9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提高到6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7%,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2%,城鎮環境空氣品質和地面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功能區標準。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預期目標: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分別達到15萬人 和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864元和3500元,年均增長6.9%和8.4%。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15平方米。城鎮家庭電話普及率達到90%,農村家庭電話普及率達到5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萬人公車輛擁有量12標台,城鎮居民家庭計算機擁有率達到15%,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80萬戶。 第二篇 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重點 第三章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以建成西部科技創新城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重點,追蹤和吸收轉化世界高新技術,促進科技創新,培育壯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生產率,有重點地改造一批骨幹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增強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現代生物與新醫藥、機電一體化、光電子、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高效節能環保等六大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形成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支柱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微電子技術、軟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現代通訊技術、視頻與多媒體技術、新型元器件與專用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並儘快實現產業化。大力推廣套用網路技術和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重點開發和生產新型移動和數字通信設備及產品、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信息網路及安全產品、廣播電視技術產品、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計算機軟體產品和大規模積體電路等。 現代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積極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化工新產品、高效新醫藥、生物晶片、生物育種和生物製劑等方面的研製開發並形成生產規模。支持引進專利與自主研製相結合,不斷開發各類新特中藥和天然藥品,發展新型中藥及製劑,建立中藥及新型中成藥加工基地。 機電一體化產業。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電腦集成控制技術,重點發展新型輸變電及檢測設備、智慧型化數控工具機、自控縫製設備、新型製冷設備、模糊變頻、新型數顯裝置、先進掃描成像系統、高靈敏感測器、智慧型化儀器儀表、機器人等產品。 光電子產業。重點發展光纖光纜、光源器件與光材料、光傳輸設備、磁光電流互感器、紅外弱光遙感儀、光機電醫療器械等產品,儘快形成規模。 航天航空工程。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好閻良飛機城,研製、開發、生產新一代支線飛機、無人機、新型航空發動機及零部件、自動導航設備、新型運載火箭動力裝置、自動控制設備等,成為國內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基地。 新材料和高效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研究開發套用納米技術、超導技術和高純金屬材料、液晶材料、功能材料、可降解材料和製品、無氟製冷劑、高性能複合材料等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新材料產品。加快用高新技術裝備環保產業,重點支持開發和生產廢水、廢氣及固體垃圾處理設備,以及環境監測系統和新能源等環保設備和產品。 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轉變工業增長方式,鼓勵企業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堅決壓縮、淘汰生產能力過剩的一般性加工業。重視用先進的信息網路技術改造和整合傳統產業,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套用,推動傳統產業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及工藝技術的變革,努力提高裝備工業、輕紡工業、建築與建材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裝備工業。加快行業重組和企業聯合,積極推進輸變電成套設備、通信裝備、大型工業風機、製冷設備、縫製設備、通用工具機和礦山、冶金、築路、農業機械及節水灌溉等專用機械裝備的技術進步。以汽車及零配件產品、大型載重車、大型系列客車、經濟型轎車、改裝車、鐵路新機車車輛為重點,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發展特種車輛製造產業,擴大市場占有率。輕紡工業。按照市場需求,加快新品開發,積極發展紡織服裝、皮革業、食品飲料業,擴大市場份額。紡織服裝和皮革業:努力提高紡織面料、印染的技術水平,下力氣開發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占有率的服裝品牌,形成具有規模效益和競爭力的紡織和服裝工業體系,發展壯大養殖、制皮、深加工和工貿一體的皮革工業體系;食品飲料業:積極發展啤酒、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等優勢產品,發展具有我市資源優勢的獼猴桃、蘋果、草莓、葡萄等果品深加工,積極開發方便食品和休閒營養食品,提高質量和市場覆蓋面。 化學工業。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和日用化工。強化品牌意識,擴大高等級公路用瀝青、新型塗料、低污染和無磷系列洗滌用品、高檔保健化妝品等產品的生產規模,不斷開發適應不同地區、行業、消費層次需要的新品種。 建築與建材業。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建築市場容量擴大的機遇,積極發展新型建築及裝飾材料,加快發展建築業和裝修行業,提高建築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四章 搞好旅遊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旅遊產業 以“發展大旅遊、建設大市場,形成大產業,建成國際旅遊城市”為目標,強化西安旅遊業的主導產業地位,使其成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成為帶動經濟成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增長點。 一、有重點地搞好旅遊資源綜合開發 堅持可持續發展方針,搞好旅遊資源合理開發與嚴格保護。加強政府的組織協調,開創新型的旅遊開發方式,統一規劃、綜合開發,依法保護和科學配置,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粗製濫造。配合省上搞好秦陵博物院和漢陽陵的開發建設;繼續搞好古城牆旅遊項目、仿古歷史街區等項目的深度開發;建設好以休閒度假為主體的曲江旅遊度假區;啟動“四大遺址”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有規劃地進行驪山景區、秦嶺北麓自然風景區開發建設,重點建設好沿山六大生態旅遊區,儘快建成野生動物園、園藝博覽園和秦嶺植物園;規劃建設好“中國西安宇航世界”、仿唐景觀園以及以唐詩文化為內涵的旅遊項目。形成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交相輝映的旅遊資源開發格局。 二、開發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突出西安的古都歷史文化特色,以建成具有廣泛吸引力的國際性旅遊城市為目標,重點開發創立西安旅遊品牌,促進旅遊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建設和推出一批在海內外旅遊市場上影響大和競爭力強的旅遊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推出西安—臨潼—兵馬俑、西安—黃帝陵—延安、西安—乾陵—法門寺、西安—華山等一批精品線路。積極開發以文物古蹟為主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補,觀光產品與休閒度假產品互補的現代旅遊產品,形成歷史文化遺產觀光游、自然風光游、民俗風情游、休閒娛樂游、商務會展游、觀光購物游、宗教文化游為一體的都市旅遊產品系列。大力開展多形式的專題旅遊、生態旅遊和特色旅遊產品,廣泛適應國內外各個層次遊客的需求。 三、抓好旅遊服務與設施建設 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功能,增加一批特色型飯店,建成一批高檔次的休閒娛樂設施;加強旅遊紀念品的開發,發展珠寶加工和旅遊工藝品,建設珠寶展示交易一條街,書院門古文化購物一條街和西部最大的旅遊商品批發交易市場;促進旅行社實現經營規模化和特色化;積極推進旅遊信息化建設,發展旅遊電子商務,建立西安綜合旅遊服務中心,加快旅遊車輛的更新,在主要景點和車站機場等場所建立網路化公眾旅遊服務諮詢系統;不斷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和壯大西旅集團、西飲集團的實力,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參與旅遊業發展,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旅遊市場主體。 四、重視旅遊市場的拓展與管理 進一步加大旅遊市場宣傳促銷力度,強化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宣傳,採用新方式,開拓新渠道,擴大我市旅遊業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採取政府與企業聯合促銷的方式,運用節慶活動、旅遊說明會、展銷會、網路技術、媒體廣告等手段,多形式吸引招徠遊客。積極開展國內旅遊區域聯合,推出具有西部特色的產品組合和旅遊線路。加強旅遊市場管理和環境的綜合整治,建立健全執法機構,加強市場監督,完善行業規章,規範各項服務,建立投訴、稽察、安全救援系統。 第五章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區域性商貿、金融中心 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提升服務業技術含量,不斷開拓新的服務領域,增強整體輻射帶動能力。 一、積極發展信息、會計、諮詢、法律、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鼓勵會計、諮詢、法律、信息等知識密集型中介機構的發展,促進服務業市場化和社會化,實現中介機構與行政部門脫鉤和改制,逐步形成政府資金引導,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服務業發展的新機制。鼓勵發展從事信息服務的各類企業和實體,積極推動網上服務業的發展。適應居民和企業需求變化,提供更加豐富、便捷、低廉、優質高效的服務產品。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和裝修裝飾業,發展和規範物業管理業。最佳化配置和充實社區服務設施,鼓勵創辦各種社區服務企業,拓展社區服務領域,發展壯大社區醫療、社區文化、社區保險、家政服務等社區服務業,促進社區服務市場化、家庭服務社會化和家政服務公司化。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業,鼓勵農業服務組織創新,增加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 二、建設多形式、多業態商貿體系 堅持發展大商貿、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建立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高效流通格局,強化區域商貿中心地位。引進新型商貿業態和技術,培育和完善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型流通和服務網路。重點推廣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聯運等現代行銷方式。建設西安電子商務平台,培育電子網路商品交易體系,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內容。有計畫地改造和完善三級商業服務網路,重點發展各類商貿新型業態,建設綜合性倉儲超市、購物廣場,對大型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批發市場進行改造,培育和發展輻射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中西部物流配送中心。鼓勵發展會展產業。積極發展和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努力開拓國際市場,重視開拓農村市場。繼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實現流通方式的創新,增強流通企業活力,推動服務貿易的產業化、社會化。 三、加快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進一步健全金融體系,積極拓展資本、證券、保險市場,推進金融創新。創造條件,吸引外資銀行、財團和國內區域性、政策性、股份制及民營銀行來我市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支持西安市商業銀行股票上市,爭取發行城市公益性基礎設施彩票。在壯大農村信用社的基礎上爭取組建西安農村信用聯社。擴大風險投資基金、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創業種子基金規模,爭取設立西安產業投資基金。完善西安產權交易中心信息網路系統,加速產權流動,推動資本運營。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信貸的領域和規模。加快金融信息化步伐。努力開拓商業保險業務,培育多元化保險體系,增加保險新品種,開闢保險資金運用新渠道,發展保險中介業務,擴大農村保險市場,提高城市保險覆蓋率。 第六章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和農村經濟,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調整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積極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用現代化設施裝備農業。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積極興辦龍頭企業,實施農業產業化帶動戰略。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改進政府對農業的引導、服務及扶持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引導和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加速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加快優質高效的城郊型農業生產體系建設步伐,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多種經營,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套用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水產等農產品的優良品種,提高質量,擴大規模。鼓勵發展集中連片高效日光節能溫室和無公害蔬菜生產,積極發展特種養殖業,擴大提高瘦肉型豬、肉牛、山羊、奶牛、雞五大畜禽商品基地建設規模和水平,使農業多種經營產值達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匯農業和節水農業,建設一批精品農業示範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農產品的精、深加工。 二、推進鄉鎮企業集約化發展 按照“加強一產、調整最佳化二產、加快發展三產”的思路,加快淘汰技術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扶持市場前景好、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結合農村結構調整,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大力扶持服務農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為大工業協作配套的企業。繼續抓好鄉鎮工業園區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和工業園區集中,形成經濟規模,促進企業集約發展。積極實施龍頭企業“一二三”工程,重點扶持10個市級龍頭企業,20個區縣級龍頭企業,30個鄉鎮級龍頭企業,形成相互促進、聯動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新格局。到2006年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左右。 三、多方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積極推進“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經營形式,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增加農產品後續效益。大力發展城鎮經濟,提高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積極引導農民從事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吸納農村勞動力直接增加收入。加快農村稅費改革,推進縣(區)鄉機構改革,進行鄉鎮合併試點,精簡縣鄉(鎮)機關的行政編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繼續實行農產品最低保護價措施,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堅持開發式扶貧,鞏固扶貧開發成果。 第七章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 充分發揮西安在信息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爭取列入國家信息化建設試點城市,不失時機的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產業的最佳化升級和生產力水平的跨躍式發展,使信息產業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一、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以業務寬頻化、傳輸數位化、網路智慧型化、通達國際化、接入光纖化為目標,按照“統籌規劃,聯合建設,互 聯互通,資源共享,規範管理”的方針,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現有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網路,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儘快完成城域寬頻通訊網路建設。加快網路光纖化改造和入戶進度,在擴大現有電信、有線電視和計算機網路覆蓋面的同時,促進“三網融合”,建成覆蓋全市、聯結全國、暢通國際、高效安全的寬頻主幹網路,加快與國家主幹網路的接入和併網。 電信網要繼續建設以光纜為主體的寬頻高速傳輸網,加快用戶接入,到2006年,建成以城區外圍環線為環路的骨幹光纖網,實現光纖到路邊、光纖到小區、光纖到大樓,光纖通訊網總長度達到1000公里。有線電視網加快建設通向各社區的光纖網和通向居民點的光纖/同軸電纜接入網,提供VOD視頻點播和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計算機網路在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的基礎上,依託公用信息平台建設IP寬頻網,確保政府統一建設的重大信息化套用系統的互聯互通。 二、加強信息資源開發 以信息技術套用為導向,將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放在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支持發展信息內容提供商和專業從事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的企業,積極建設網上在線上資料庫,全面建設政務、巨觀經濟監測預測、地理空間信息、重點建設、決策支持、工商管理、旅遊和突發事件處理等八大信息系統,以及作為支撐的14個資料庫。 三、廣泛推進信息技術套用 積極開拓信息市場,發展網路集成和網路服務的新業務。在全社會廣泛推廣套用信息技術,提高計算機和網路的普及套用程度。發展電子商務,建立西安電子商務平台和電子網路商品交易體系,建設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管理中心,建立安全可靠的電子支付結算系統。大力培養信息化人才,在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推廣計算機和網路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質和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加快政府和企業上網步伐,發展電子政務、電子金融、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路廣告、網上公共服務等信息服務的新領域,到2006年,使信息服務業產值達到55億元。 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加快發展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軟體開發和系統集成以及信息服務業為主體的信息產業。重點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產品的研製開發,使程控交換機、移動通訊設備、多媒體視頻設備、城市數位化管理設備、網路產品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等產品儘快專業化、規模化。加快實施西安信息港、西安軟體產業園、政府信息化、信息服務產業化、電子商務系統和產業信息化六大工程,全面推進我市國民經濟信息化。採取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軟體產業規模化。加快西安軟體產業園和計算機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支持一批重點軟體企業的發展。研製開發CAD/CAM、工業過程控制、金融財務、多媒體教學娛樂、信息安全保密與病毒防治等重點產品。到2006年,力爭軟體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 第八章 最佳化城區和縣域經濟布局,加快開發新區和城鎮化建設 合理調整城市功能分布,有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發揮地域資源稟賦優勢,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形成產業化前景廣闊、市場競爭力強、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明顯的開發新區。 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城市功能分區 貫徹實施好“中心集團,外圍組團、軸向布點,帶狀發展”的城市總體規劃,堅持“分散組團式”城市布局形態,合理設定功能分區。控制發展中心市區,加快生產型企業“退二轉三”步伐,最佳化中心市區的產業結構和城市環境。在城區以外,建設9個10-15萬人的衛星城鎮,加快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把不適應在市區發展的城市功能逐步向衛星城鎮疏散,中心市區集中發展“井”字型都市商務軸線,形成功能更為突出的城市核心區,並按照多中心格局分散建設商業文化服務中心、商業街區及商業網點。在二環與三環之間集中建設中央商務區、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旅遊開發區等新區。各區縣按照各自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加快縣城和建制鎮建設,發展特色經濟,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基地或開發園區,形成合理的城鎮化體系。 二、加快新區建設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建成國內一流、中西部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城為目標,全面完成集中新建區一期的建設,加快建設集中新建區二期、長安科技產業園、西部電子社區、軟體園、新醫藥園、生物醫藥科技園、光電子產業園以及西安交大、西工大、電子科大等大學科技產業園區,並輻射帶動新城、碑林、雁塔、蓮湖、灞橋、韋曲等區縣科技園區的建設,使中心園區、電子工業園、長安科技產業園連成一片,形成30平方公里的西部科技創新城。在高科技產品研發和孵化基地建設、多渠道引進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和發展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上有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自主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能力,健全完善促進科技產業發展的金融投資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法規政策體系、社區管理體系,培育支柱產業。到2006年,技工貿總收入達到600億元。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產業以工業為主、企業以外資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致力於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方針,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入區,建成出口加工園區、機電工業園、醫藥工業園和食品工業園,儘快擴大新區規模並輻射帶動西安涇河工業園、未央工業園、閻良工業園、藍田工業園、灃京工業園等一批區縣新區建設,使其在規模、功能和效益方面,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有活力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到2006年,技工貿總收入達到260億元。 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以皇家園林風格為主調,恢復曲江水面,搞好唐城牆遺址綠化工程,加快長安芙蓉園、大雁塔周邊整體改造工程建設進度,推進區內基礎設施和入區項目建設,逐步建成集觀光、休閒、娛樂、會議、美食、購物為一體,具有盛唐文化特色、設施完備、服務標準高的一流旅遊度假區。 西安現代農業開發總公司園區,以建成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聚集區、農業科技套用創新示範區和現代農業旅遊觀光區為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管理運作機制。 充分發揮區縣積極性,按照統一規劃,突出特色的原則,加快建設西安產河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潼旅遊商貿區、未央湖度假區、周至樓觀台旅遊區,以及區縣鄉鎮工業園等一批新型發展園區。新區建設要突出特色,發揮示範作用,帶動區縣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三、發展各具特色的區縣經濟 各區縣按照要素特徵確定比較優勢和主導產業,改變追求多經濟門類全面發展的做法, 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 城三區以現代服務業和商貿流通業為中心,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圍繞產業園區,發展高新技 術產業。推進信息服務業、社區服務業、文化教育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 郊五區按照現代化城區的標準規劃和建設,積極發展特色經濟。雁塔區突出“吃住游購學”特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構築南部城市化新區。未央區作為機場通往市區的門戶,要依託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西安現代農業開發園區,以城市化建設為目標,旅遊業為龍頭,商貿、房地產開發為重點,建設三產發達、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外向型城市新區。灞橋區加快產河經濟開發區、灞橋科技產業園建設,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和獨具特色的第三產業,推進城市化進程。臨潼區以旅遊經濟為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成融現代工業、城郊型商品農業、發達三產為一體的繁榮、文明、優美、高雅的國際旅遊區。閻良區充分發揮我國唯一集軍民機研究設計、生產製造、試飛鑑定為一體的航空工業基地優勢,突出發展航空工業和以航空工業為依託的高新技術產業及配套加工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中國現代化飛機城。 五縣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培育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步伐。長安縣依託西安,建設綠色食品基地、無污染精品農業基地、高科技產業基地、私營工業基地和生態果林帶。高陵縣以涇河工業園區為基地,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中間體、機電一體化、生物農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創匯農業和生態農業,全面提升經濟實力。戶縣按照“農業抓基地、工業抓園區、旅遊抓設施”,培植旅遊業、非公有制經濟、工貿園區、果菜業、苗木花卉業五大支柱,形成特色品牌,綜合實力進入西部經濟強縣前列。周至縣發揮比較優勢,圍繞獼猴桃、旅遊、水、礦產資源開發,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建設好旅遊、獼猴桃、苗木花卉三條經濟帶,建成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獼猴桃之鄉、西安最大的水源地和生態環境保護基地。藍田縣著力發展農民增收重要來源的果、畜、菌、菜四大產業,具有資源優勢的建材業和玉石加工業,以開發六大景區為重點的特色旅遊業,建成西安的蔬菜基地縣、旅遊工藝品和紀念品基地、假日休閒觀光基地。 四、有重點、有規劃地推進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堅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規模適度、注重實效的原則。重點發展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加大縣城、鎮區水、電、路、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及舊城老村的改造力度,儘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培育10-15個各具特色的建制鎮,搞好新豐、郭杜等15個小城鎮規範管理試點,構築以中心城市、衛星城、建制鎮有機聯繫、布局合理的三級城鎮體系。把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業勞動力、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和鄉鎮企業向城鎮集中,提高農村小城鎮人口比例、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 第九章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 繼續貫徹省市《關於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 決定》,建立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全社會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氛圍。把發展以外資、私營、個體為重點的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加快我市工業化、城鎮化、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放寬個體私營經濟的準入領域,改善政策環境、融資條件、服務手段,在企業開辦、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進出口等方面,與公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同等待遇,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加快農村鄉鎮企業股份制改制步伐,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占較大比重的縣域經濟格局。對於競爭性行業,政府今後原則上不再出資興辦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 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迅速擴張。建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基金,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引導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優勢互補,鼓勵個體、私營經濟聯合重組以及與外方合資合作,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制。引導民間投資興辦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國有企業職工創辦多種形式的民營科技企業。使非公有制經濟在全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國民經濟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 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 第十章嚴格實施城市規劃和管理,塑造現代化城市新形象 堅持保護歷史古城風貌與突出時代精神有機融合的原則,科學規劃,建管並重,從城市容貌和巨觀格局上展示古都的恢宏氣勢和現代化都市形象。根據國務院批准的西安城市總體規劃,從城市設計入手,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居住舒適、環境優美、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既葆有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又具有現代化水準的大都市。切實搞好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強對文物古蹟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控制,重點搞好對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的保護和科學開發。繼承和發展古都軸線對稱和棋盤路格線局,明城區及其臨近建築保持明清建築風格,改造恢復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仿古街區。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改造,在老城區以外,注重城市景觀和標誌性工程建設,精心設計和建設城市廣場、街心公園、城市綠地、城市雕塑、建築小品和夜景燈飾。注重文化景觀建設,提升西安的文化品位。 進一步改革和理順城市管理體系,強化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立法、執法。加強城市的規劃設計力量,改進規劃體制,形成集中、科學、規範、高效的規劃管理機制。重視搞好分區詳規、街區設計、建築單體設計及稽察落實。切實加強城建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資本金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質量監理制,積極推進綜合執法。建立“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模式和責任制,探索市政、綠化、環衛等方面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長期不懈地堅持市容市貌的綜合整治,重視對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治理,堅決清除占道經營和違章建築,做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的保持工作,展示城市現代化文明形象。 第十一章 加快交通體系建設,構築暢通有序的大交通格局 構築公路、鐵路、航空並舉,對外交通與城市交通並重,連南銜北、東進西出、通達全國的西安大交通體系。 一、加快公路交通建設 加快以西安為中心、五條國道幹線和西部大通道為骨架的“米”字型高等級公路網路建設。2006年前,完成市區至西安鹹陽機場、西安至禹門口(西安段)高速公路、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南段)、省道107環線公路(西安段)的建設,開工建設西安至安康(西安段)、西安至漢中(西安段)高速公路,實現高速公路市區與區縣的連線,形成以西安為中心,連線九個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網。配套建設城南、城西、城北客運站和青松路、草灘、華清路貨櫃貨運站。加快縣域公路建設,提高路網通達深度,改善邊遠地區及山區的道路狀況。新建和改建17條縣級二級公路290公里以上,實現全市鄉級平原村村通公路,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縣級二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相結合、客貨運站場分布合理、設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網路。 二、積極推進鐵路建設 建設西安鐵路樞紐工程。積極配合國家建設好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西安-南京鐵路,到2006 年前,完成西安-合肥段鐵路建設。爭取開工建設西安鐵路環線和新客站。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鐵路網路,成為貫通東西、連結南北、輻射全國的重要鐵路樞紐。 三、配合搞好航空港建設 積極發展與外向型城市和西部交通樞紐相適應的航空運輸,完成西安航空港鹹陽機場擴建改造,提高客貨運吞吐能力,2006年客運量達到500萬人次,年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0萬噸。建議國家把閻良、窯村機場改造為民用支線機場和貨運機場,積極發展地方支線航空運輸,吸引國內外航空公司進入西安航空運輸市場,爭取開通西安至南亞、西歐、北美等城市的國際航線。 四、全力推進城市道路建設 按照“三橫、三縱、三環、八射線”的城市道路格線局,加快城市道路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統建設。儘快建設完成金花路立交橋,到2003年實現二環路全線貫通。拓寬改造西大街等城市主幹道路,啟動三環路和城市快速高架幹道工程建設,修建貫通城區一條南北主幹道、兩條東西主幹道,完成八條快速幹道與繞城環線及國道公路的連線。力爭早日動工建設西安捷運一期工程,爭取建設鹹陽至臨潼城市軌道交通工程。 第十二章 加快城市水、氣、熱、電網等建設,完善市政公共設施體系 加快建設服務優良、運行質量可靠的市政公共設施體系,努力實現設施現代化、經營市場化 、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力。 一、提高城市供水能力 按照開源與節水並重的原則,加強水資源管理和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全面完成黑河樞紐工程及配套的配水管網改造、50萬噸南郊水廠建設工程及輸水渠道工程,基本解決2010年前的城市供水問題。積極做好西安地區及其周邊新水源地的開發利用和“南水北調”即把乾佑河、嘉陵江、漢江水引入西安的前期準備工作。提高城市供水的調節能力和安全可靠性,統籌解決好外圍組團及縣城的供水問題。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和其它節水設施建設,提高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節約水資源。 二、進一步擴大城市供氣、供熱覆蓋面 最佳化能源結構,大幅度提高清潔燃料的比重。建設完成天然氣城市氣化二期工程並啟動區縣天然氣氣化工程,2006年,日供氣量達到188萬立方米,天然氣居民用戶達到68萬戶左右,三環以內基本實現供氣主管網覆蓋,外圍組團及高陵、周至、戶縣、藍田等衛星城的氣化率平均達到30%。全面完成西郊熱電廠集中供熱工程、城市供熱管網改造擴建等城市集中供熱項目。推廣住宅小區、機關單位、單元樓和居民住宅天然氣單體供熱方式,發展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供熱方式,提高城市燃氣供熱普及率。2006年使新建居民區、工業集中區、大中型公用設施等全部實行燃氣供熱。 三、全面完成城鄉電網改造 逐步採用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改造城鄉電網,新建、改造一批變電站,儘快完成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使西安電網配置完善合理,電力供應充足,供電質量提高。實現城鄉用電同價,促進農村消費。 四、合理推進城市住宅建設 房地產業發展要嚴格遵循城市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開發。明城內不再新建大規模的住宅小區,在二環以外和外圍組團建成一批相對集中、布局合理、風格各異、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住宅小區。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降低工程造價,繼續開展購房信貸,提高居民購房支付能力。加強對建築工程質量的監督和管理,搞好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到2006年前新增住宅建設面積1400萬平方米。 五、進一步最佳化人居環境 城市建設和容貌治理要“以人為本”,重視建設便民設施,大力發展公共運輸,開闢新的公交路線,最佳化公交線網布局。住宅區和開發新區要合理布局建設停車場、公共廁所、商業零售網點。搞好住宅小區綠化、道路硬化、公共空間和共用設施建設。加大農村住宅建設規劃和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創造舒心、優美、文明的人居環境。 第十三章 實施山川秀美和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園林化城市 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大面積恢復植被,建設水源涵養林, 形成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業產業化體系,使西安成為一個山川秀麗,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城市。 一、積極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 加快荒山和平原綠化,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在秦嶺北坡恢復8萬公頃植被,加快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進度,在南部山區建設水源涵養林、名特優經濟林,發展森林旅遊,在驪山台塬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建設水土保持林,營造水土保持區6.8萬公頃,在平原沿路、河、田建設景觀防護林帶。2006年前新建高標準林網10萬公頃,完善改造現有林網15萬公頃。 二、搞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 實施郊縣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淺山丘陵及台塬區水土流失治理,重點治理周至、藍田、長安等縣區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減少和降低乾旱、滑坡、洪澇災害的頻度和強度。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以鞏固、提高、改造現有工程為主,輔以必要的新建工程,搞好主要泄洪河道的清障固堤、固灘護岸工程。2006年,現有城市段河堤防洪達到百年一遇標準,渭河城郊段河堤加高加固達到50年一遇標準,縣城段堤防達到20年一遇標準。抓好李家河水庫樞紐及灌區工程、市區西北郊排洪治理工程、滻河城區段環境治理工程、石砭峪水庫和零河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設。在滻、灞、灃等有條件的河段,通過構築橡皮壩等形式,形成一定的水面,改善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重視濕地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減少水資源污染。 三、加強城市綠化和防護林建設 堅持不懈地抓好城市綠化,加快高質量綠化進度,擴大綠化面積,形成以園林公園、綠地廣場、街心花園、行道樹為主,居民小區和駐地單位內部園林綠化為輔的喬、灌、花、草相結合的城市立體綠化格局。建設城市多圈層的防護林體系,在城市周圍建設環城風景生態林,在九條主幹公路、沿山旅遊公路及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建設綠化經濟林帶,在西安市區和衛星城鎮之間建設針闊葉混交的沿城鎮綠化帶。 第十四章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搞好城市環境建設 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以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為防治重點,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加強監督管理,依法保護環境。 一、下大力氣抓好大氣環境治理 大力推廣套用清潔能源,加快實施天然氣二期和遠郊區縣天然氣氣化工程,在二環內及開發新區禁止使用燃煤鍋爐,城市建成區內控制使用燃煤鍋爐,逐步實現燃氣化,形成無煤區。實施多種供熱模式的同時,加快灞橋熱電廠五期、西郊集中供熱工程建設。重視對汽車超標尾氣的治理,加快天然氣汽車改造和天然氣加氣站建設,到2006年,在市區和新建居民區、工業集中區、大中型公共建築設施基本實現燃氣供熱和集中供熱,市區公車輛、計程車基本實現“雙燃料”,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二、搞好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加快城區排水管網改造建設,對漕運明渠、皂河、產河進行清淤整修,防治地表水污染, 加快治理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改善市區河道水環境質量。建成鄧家村污水處理廠和適時建設第三、第四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污水排放大戶企業要建設自己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建設下游大型污水處理廠。到2006年,爭取使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0 萬噸/日。 三、加強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環境噪聲控制 完成江村溝大型垃圾衛生填埋二期工程建設,改造垃圾收集運輸設施,積極建設垃圾綜合處理廠,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提高垃圾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環境噪聲治理,對施工工地和工礦企業的噪聲,分區域、分時段進行嚴格控制,擴大城市噪聲達標區覆蓋範圍。 第四篇 科技教育與社會事業發展 第十五章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大力推進“兩個主導產業”的方針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形成符合市場要求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機制。 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對經濟成長的推動作用。以項目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促使一批國家和省部屬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轉變為區域研究中心。在高等院校和部省屬科研機構中,按照“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組建具有國內優勢和特色的工程開發中心、行業技術創新交易服務中心和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創建一批以產權為紐帶,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項目為核心,股本多元化、經營多樣化的新型科技企業。重視軍民兩用技術開發與轉化,鼓勵部、省屬套用開發類科研院所直接轉變為科技型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 培育開發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前景廣闊、對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重大科技項目,促進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開發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名牌產品,發展一批產業規模大、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 第十六章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切實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適度超前,加快發展。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動力,合理調整教育結構,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 加強中國小達標建設,高標準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繼續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加快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步伐,實現中國小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階段性目標。到2006年,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0%,為到2008年前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奠定基礎。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對部分成人高校和普通中專合併、改制,組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實現辦學模式和投入體制的多元化,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2006年前,國小教師大專程度達45%,國中教師本科程度達40%,高中教師碩士學位達8%。 積極支持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發展,挖掘高等教育的資源潛力,擴大高等院校辦學規模,到2006年,使全市高校在校生達到40萬人左右。加快高等院校設施和後勤保障體系建設,在高校密集區興建為高校師生服務的後勤綜合服務設施,實現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大力發展教育產業,盤活教育資源,調整專業設定結構,為西安現代化建設和西部大開發培養所需的各類人才。 第十七章 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滿足市民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以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大力發展社會事業,逐步樹立健康、文明、舒適的都市生活方式。 一、積極推進文化建設 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優秀傳統與時代脈搏相融合的文化藝術,創建富有西安特色的都市文化產業體系。繁榮文化藝術創作,培育以文學影視、長安書畫、漢唐樂舞、地方戲劇、民間鼓樂、戶縣農民畫、秦繡等為代表的西安文化藝術。加快文化體制創新,積極推進文化藝術管理體制的改革,大力倡導國家、集體、社會、個人共同興辦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門類齊全、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文化服務體系。規範發展文化娛樂業、演出業、音像業、文化藝術品生產經營業、圖書文獻信息業和藝術培訓業等新型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鼓勵和倡導文明高雅的文化娛樂活動,嚴厲打擊邪教、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違法行為。推進文化設施建設,建設西安新城劇場、西安音樂廳、秦腔藝術劇場、城市文化廣場、區縣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等文化設施。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積極發展文物、博物館和檔案事業。 二、重視發展體育事業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增強人民體質。2006年,建成全民健身廣場200個,中國小體育達標率達88%,進入全國民眾體育和全民健身先進行列。積極發展競技體育,大力培養體育後備人才,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和我市在全省和全國重大體育賽事中的成績。繼續加大對體育事業的投入,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設施,探索市場化運營的新途徑,推動體育產業化和社會化。 三、積極發展衛生事業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初步建成與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醫療保障體系、 衛生服務和執法監督體系。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實行衛生工作全行業管理和醫院分類管理。2006年,形成覆蓋全市的、比較完善的全民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社區衛生服務、院前急救、衛生信息等網路。理順衛生監督體制,建立衛生綜合執法體系。鞏固農村初保達標成果,進一步完善農村三級衛生網,積極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行政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5%。分期分批完成一批市級重點醫院及醫療設施的建設,改造擴建第四醫院綜合病房樓、兒童醫院住院部、紅會醫院門診樓等,逐步形成以現代化綜合醫院為主、各類專科醫院為輔、城鄉醫療網點配套的衛生服務體系。 四、搞好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 重視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組建西安報業集團,積極籌辦西安新聞出版中心。加強對新聞出版的法制化管理,高度重視對各種網路傳媒和網路出版的管理與監督,建立準入制度和相關法規。加快廣播電視設施建設,儘快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加快有線電視網路和光纖改造步伐,逐步擴大西安電視節目的覆蓋面,實現廣播數位化和電視節目的衛星傳輸。 五、堅持不懈地抓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 有效控制人口總量,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進一步完善計畫生育的保障體系和工作機制,農村計畫生育工作要逐步做到“村為主”管理,城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實現屬地管理。加強對農村和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管理,穩定我市低生育水平,使育齡民眾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務,初步建成計畫生育社區服務體系。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建立以社區為主體的老齡人口服務設施和網路。到2006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不超過11.5‰,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 第五篇 改 革 開 放 第十八章 加快體制和政策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建有效的國有資本監管營運體系、培育要素市場、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轉變政府職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積極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培育發展一批主業突出、管理水平高、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實現國有經濟的重組和最佳化。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對具備條件的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或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社會參股等形式進行股份制改造。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商貿領域和競爭性行業減持國有股的改革試點。對國有中小企業繼續採取多種形式,全面放開搞活,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堅決實施破產。積極推進國有資本監管、營運體制改革,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到2006年,全市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為實現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奠定基礎。 二、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 積極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和外商投資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系。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積極申請在西安組建區域性股份制“西部發展銀行”,建立西安產業投資基金。積極擴大證券市場融資規模,創造條件爭取更多股份制企業上市,已上市公司增強配股融資功能。建立健全風險投資機制,發展風險投資公司,擴大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規模。拓寬發行債券、彩票等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及城市建設項目等籌資的新渠道。進一步完善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積極推進財政預算改革和稅費改革,加強稅收征管,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增強財政調控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 積極培育和發展生產要素市場。拓展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建立區域性的產權交易市場,培育和規範土地二級市場,積極開拓保險、信託、證券、租憑等業務。推進中介機構進入市場,促進產權流動,實現市場系統網路化,加大產權交易信息傳遞。進一步培育和健全技術市場,鼓勵創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加快人才、勞動力市場建設,形成市場導向的人才流動、就業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市場準入和管理法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改進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方式和手段,強化政府巨觀引導和協調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理順政企關係,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通過精簡機構和冗員、轉變職能、減少環節、提高效率,建立起高效廉潔、勤政務實、行為規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系。 第十九章 堅持開放帶動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抓住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我市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 利用國家促進西部大開發的有關政策和中國加入WTO的有利契機,緊緊圍繞促進我市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要求,積極有效吸引外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吸引和鼓勵外商投資農業、水利、生態、交通、環保、市政、礦產、旅遊等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支持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使利用外資結構進一步得到最佳化。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加快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爭取外資銀行在我市開展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試點。吸引外商按照有關規定投資保險、電信、旅遊業,興辦中外合資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程設計公司、鐵路和公路貨運企業、市政公用企業和其他國家已承諾開放領域的企業。 二、努力拓寬引資方式和渠道 積極探索適應跨國投資發展趨勢的BOT、TOT、基礎設施經營權轉讓等利用外資方式,抓緊制定相應的實施管理辦法。加強對美、日、歐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特別是加強對世界500強等跨國公司、大企業、大財團的招商力度,爭取其在西安投資建廠、設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積極拓展與港澳台地區經貿合作的形式和途徑。積極探索以中外合資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引入外資。允許外商投資項目開展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項目融資,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支持屬於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出讓股權、兼併收購、資產重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鼓勵外資進入企業拍賣市場或通過購併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吸引和鼓勵國內其他地區外商合資企業到西安再投資,再投資項目外資比例超過25%的,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對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項目,適當放寬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以及國內銀行提供固定資產投資人民幣貸款的比例。用好國家賦予西部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多種引資方式,多渠道、寬領域擴大招商引資。“十五”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8%左右。 三、實施“大經貿”戰略 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科技興貿和“走出去”戰略,提高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 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特別是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出口,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大力培養具有活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外經貿經營主體,推廣套用國際電子商務,開闢對外貿易及經濟技術合作新領域、新方式。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以合作參股、輸出設備、技術成果和專利轉讓、委託加工、輸出管理等方式,到國外投資經營,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拓展海外勞務市場。“十五”期間,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 四、加強對外交流與經濟協作 積極發展和鞏固與現有友好城市政府部門、工商組織及企業家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建立雙邊貿易投資磋商機制,進一步拓展與國內外各類城市間的往來。建立完善投資環境信息服務體系,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招商引資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繼續辦好每年一度的西安投資與貿易洽談會和旅遊節,積極參與東西部投資與合作洽談會,力爭取得好的成效。積極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建立全方位介紹西安的網際網路站,有效擴大對外宣傳,提高西安在國內外的影響和知名度。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與東部和周邊地區的經濟協作,通過建立雙羸的利益機制,不斷擴大東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五、努力改善投資環境 從轉換機制、完善法規和規範市場秩序等方面入手,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各級政府和涉外經濟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改進管理方式,調整管理內容,健全管理制度,規範簡化審批程式,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抓緊清理和廢除不適應新形勢的地方政策法規,制定和落實有利於大開發、大發展的政策措施,對重大項目採取“以項目定政策”的辦法,吸引外資項目落戶西安。加快培養一大批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具備國際經貿知識,懂法律、會外語的對外開放人才隊伍,建立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又符合市情的對外開放新機制。提高公務人員、執法人員素質,堅持從嚴治政,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外資企業投訴網路,嚴格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的“四亂”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著力營造規範化服務、效率化辦事、法制化管理、文明化社會的良好發展環境。 第六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加的物質精神需求為目標,千方百計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穩定。 第二十章 努力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鄉一體、相互配套的勞動就業體系。開闢多種就業領域和就業形式,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發展彈性就業形式。發展和規範勞動力市場和勞務中介組織,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對增加就業的積極作用,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引導下崗職工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和扶持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創辦生產自救型經濟實體或勞動組織,自謀職業,主動創業,促進多種形式的再就業。 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就業容量高的第三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鼓勵各階層大膽創業,以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推行和探索年薪制、資本要素分配製、工資市場調節制等收入分配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關鍵性管理技術崗位和高素質短缺人才崗位的工資水平,調動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加強稅收的槓桿作用,調節社會分配,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查處非法收入。增加政府對社會保障以及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方面的支出,逐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救濟補助標準。努力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領域、新渠道,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堅決取消農民不合理稅費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農村貧困人口。重視殘疾人事業,多渠道安排殘疾人就業,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第二十一章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深化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支撐能力 ,建立穩定可靠的資金籌措、管理和發放監督機制,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2006年全市城鎮勞動者養老保險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收繳率達到95%以上,實現養老金的社會發放。擴大市級醫療保險覆蓋面,積極推進區縣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做好下崗職工的分流、安置、培訓和再就業工作。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做好社會救濟和優撫工作,按照投資多元化的思路,興辦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的社會化進程。全面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實施住房貨幣化分配,開放住房二級市場,推進公房出售。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險。到2006年,基本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防疫、公共文化、公共運輸、公共安全等社會基本公用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調整消費政策,引導消費結構的最佳化,鼓勵居民服務性消費,提高居民的膳食營養水平,提高電話、計算機的普及率,鼓勵轎車進入家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大力推進以物業管理為核心的居民小區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區服務網路。重視發展氣象、地震事業,加強防禦各種自然災害安全網和人防設施的建設,建立災情監測預報、災害預防和緊急救援體系,提高城市的防護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 第七篇 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及城市運行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把依法治市與以德治市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形勢下我市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形成有利於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和推進依法治市的輿論環境、文化氛圍和制度保障。 第二十二章 深入持久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 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反對封建迷信活動,加強對思想文化陣地,特別是傳媒網站的建設和管理,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蝕。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水準,培育“四有”新人,推動全社會的文明進步。堅持不懈地實施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八大工程”,抓鞏固、抓拓展、抓提高,使其更加富有成效。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大力倡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新聞媒體、國民教育、社會文化、休閒娛樂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網路。加強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搞好軍民共建和雙擁工作。大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和城市的文明化程度。 第二十三章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推進依法治市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及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拓寬民主渠道,充分發揮工、青、婦等民眾團體在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中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推進政府工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加強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民眾自治性組織建設,擴大基層民主,實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和普法宣傳,把經濟建設和城市管理的重大問題作為立法的重點予以詳細規劃。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堅持從嚴治政,以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使廉政建設法制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重視人民民眾的來信來訪工作,維護民族團結,保持政府與民眾的密切聯繫。健全人民調解員制度和社會矛盾調解網路,妥善處理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及時 解決和消除不穩定的苗頭和因素,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 形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長效機制,嚴厲打擊危害社會安全的刑事犯罪、“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和黑社會惡勢力,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為西安大發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環境和法制環境。 第八篇 規 劃 實 施 第二十四章 採取有力措施,為規劃實施創造條件 一、多渠道、多形式籌措建設資金 要實現“十五”期間的發展目標,經濟成長保持12%—13%的速度,到2006年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累計應達到1800億元左右,年均遞增15%以上。這些投資要通過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投入、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中長期貸款、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增加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發行中長期債券、發揮現有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並加大上市融資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國有資產產權置換、企業自籌和民間投資等多種渠道籌措。 用好用足國家增加對西部地區資金投入的政策,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其它專項建設資金、銀行貸款和利用外資投入我市重點建設項目。在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畫生育、文化、環保、扶貧等專項補助資金分配方面,積極做好工作,爭取中央財政擴大對我市轉移支付的規模。爭取金融機構增加對我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優勢產業、小城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支持。 二、積極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 制定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培養人才的總體規劃,確定引進人才、智力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建立培養、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有規劃、有重點地加強人才開發。對國內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留學回國人員和我市急需的各類人才,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外部條件,允許以科技成果、知識、技術、技能等要素參與分配,擁有股權和期權,吸引他們來西安創業發展。重視領導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黨校和行政管理學院要定期舉辦各級領導幹部培訓班,提高幹部素質和領導能力。教育和科技部門要經常組織各類專題講座與培訓班,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為企業組織培訓熟悉國際慣例和現代管理的企業家隊伍,積極引進國外智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企業家人才庫,設立科技人才國際交流基金,增加特殊專家津貼,重獎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員,激勵科技人才創業。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制定出台促進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儘快制定貫徹國家關於西部大開發各項政策的實施細則,同時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 適時制定出台以下政策: 建立西安高科技產業風險投資基金,發揮政府產業發展資金、科技資金的作用,主要用於高科技產業的貸款擔保、貼息、風險投資及國家支持項目的資金配套。同時要規範基金管理,爭取上市。 簡化對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式,對於國家產業政策鼓勵且不需要國家配置資源的項目,將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建立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創業種子基金,為研究院所、高校、大中型企業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留學回國人員、畢業和在讀的優秀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在西安創辦科技企業提供啟動資金和貸款的擔保和貼息。 採取多種形式滿足西安大發展建設用地的需要。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級市場,規劃土地用途,統一拆遷、出讓、租賃,合理確定土地價格,建立規範的土地市場和價格管理機制。 第二十五章 建立實施機制,保障規劃實施 《綱要》經市人大批准後,將成為“十五”期間指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檔案,各部門、各區縣要把規劃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在編制和實施年度計畫時具體落實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中與各單位密切相關的任務由規劃編制部門落實到具體部門負責承辦,並對其定期檢查,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確保規劃順利實施。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的巨觀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規劃實施中的情況和問題,規劃編制部門要及時報告市政府,並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當內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要適時提出對規划進行調整或修訂的議案,報市人大常委會審查批准。 本《綱要》要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動員全市幹部和廣大民眾增強信心,明確目標,形成共識,營造全社會人人關心西安發展、自覺參與規劃實施良好氛圍。市場主體要在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的同時,把握政府的戰略意圖,盡力將政府導向和規劃目標與企業發展思路和行為結合起來,積極參與規劃實施。 “十五”時期是我市實現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和全市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針,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奮發圖強,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為勝利完成“十五”計畫提出的各項任務,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西安的大發展,把我市建成一個繁榮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外向型城市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