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偉大的饋贈

抗擊非典的鬥爭取得偉大勝利。這場鬥爭錘鍊了中華民族的品格,也激發了華夏兒女的創作靈感。人民日報從5月14日開始舉辦“抗擊非典英雄之歌”徵文,截至7月中旬,來稿已達8500餘件,來稿數量之多,是多年來文藝徵文所罕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揮筆作詩,一批文壇新銳高歌吟唱,更有許許多多的讀者飽含激情,寫出動人心魄的詩行。這種現象再次證明了一個樸素的真理,生活是偉大的饋贈,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深入生活,我們就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藝作品。熱愛生活,才有奮發的動力。生活是萬花筒,光明與黑暗同在,幸福和痛苦並存,這是事物的兩面性。有些同志只看到陰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冷眼看人,冷麵待物,冷心處事,以這樣的心態寫出的文章,當然失去生氣。只有熱愛生活,用敏銳的目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犀利的目光去審視生活中的假惡醜,揚善抑惡,激濁揚清,才能深深地吸引讀者,打動讀者,文藝作品才有生命力。而讀者的認可和厚愛,又會激勵作者站在更高的起點,寫出更優美動人的華章。體驗生活,才有生動的感受。一些人的創作不是有感而發,而是以賺錢為目的,流行什麼,就炮製什麼。這樣的文藝作品,就像早熟的果子、濫造的快餐,清湯寡味,沒有營養。生活是與時俱進的,是豐富多彩的。只有到日新月異的生活中,觸摸時代的脈搏,傾聽人民的心聲,才能產生要為之鼓與呼的情感。非典時期,一批批作家和詩人采寫了大量感人肺腑的報導,創作了大量動人心魄的作品。捧讀這些文章,常常讓人動容,熱淚盈眶。如果沒有深入到抗擊非典第一線,如何才能感受到醫護人員、專家、科研人員的偉大精神,又怎能創作出生動感人的文藝作品。深入生活,才有不竭的源泉。有的同志說,在環境艱苦的地方,在基層工作的時候,還能寫出生動感人的文藝作品。而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反而感到“江郎才盡”,寫不出好東西了。這裡,除了作者自身條件的變化和興趣的轉移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離開了自己賴以生長和創作的土壤———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離開了生活的“活水”,文藝作品往往是蒼白無力的。發現生活的意義,探索生活的規律,擷取生活的浪花,都是要下苦功夫的。也只有從源於生活的材料中,才能創作出高於生活的精品佳作。“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是不可能的事。深入生活,才能源遠流長,才能根深葉茂。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偉大的作品來自於火熱的生活。只有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力作,創作的源泉就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