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計畫”研修日記1

“國培計畫”研修日記

xx年12月20日星期一

今天的學習任務相對比較寬鬆——開展小組“工作坊”集體備課。我們組的任務是實用類教學,確定的課題是《別了,大不列顛尼亞》。由於我們組的老師大都是江蘇、浙江、廣東的老師,所以,由誰主講大家都表現出“謙讓”的風格,最後我提議,還是由年齡最小的老師來上課——我們組的組長高冰峰老師。評課專家就由我這個全組最老的老師和毛劍飛老師充當——去評論別的組的課。

整整一天,我們都在爭議,首先是對文本的解讀,爭了一個上午,有人認為新聞的特點不能不講,因為這是人教版第一冊的教學內容,和國中要有一個銜接,我覺得倒未必要認真講,帶過即可,結果後來大家確定為通過文本的解讀“溫習”新聞,這個方式我認為是妥當的。

其次爭的是要教給學生什麼。大家雖然知道從解讀文本的角度看,就是抓住文本、解讀文本,但具體是什麼,卻爭議了很久,組長請我談談看法,我就提議,重點是不是放在對“最別致”展開探究,引導學生髮現文本中“最別致”的地方。大家覺得這是可行的,既符合新聞的特點,也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接下來就是探討怎么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問題了。有人認為,可以先讓學生概括新聞事件,也可以列表概括,再讓學生根據新聞的一般結構寫一則新聞,組長還說,他也將根據本文動筆寫一篇新聞(目的是用這篇文章和原文作對比),隨後再進入到探究“最別致”這一環節——對此我也提出我的擔憂,要在一節課里做到讀寫結合,恐怕會既花時間,又無法展開充分探究活動。

探究“最別致”這一環節又引發發家的討論,有人認為讓學生提出問題在展開討論為好,有人認為最好還是教師先確定一個討論的範圍,比如標題、選材、表現手法、語言四個方面,以免學生走著。我認為,不確定探究範圍,這是教師的最高教學境界,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需要教師做各方面的預測和準備,並具備應對學生各種提問,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要是我是學生,我就會提這樣一些問題:英國人為什麼要選擇乘船離開而不是更快捷的飛機?為什麼要選擇使用《日落餘音》這首曲子作降旗音樂?如果規定探究範圍,那么教師就不會顯得很辛苦,只要在規定的四個方面準備充分即可應對學生的問題,但這樣勢必限制學生的個性思考——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教師採用的教學模式。爭議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只好留給組長去思考了,但是,臨散會之前,我和其他兩位老師還是提醒組長,在探究環節,最好還是不要使用原材料來做比較,因為這樣做的後果是:可能會花時過多,關鍵是將無法做比較——至少在選材方面無法比較。

一天下來,我覺得收穫挺大,因為這種備課方式很值得推廣,我覺得可以叫做“探課”,就是探究面對文本時每個人在“教什麼”“怎么教”上的不同觀點,通過思考、討論、形成適合自己、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這樣做是很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想想我校的老師,往往也是這樣做的——只是做得還不夠到位和徹底,我想可以推進這項工作,比如做不到每一篇文章都這樣,至少可以考慮每個月就一篇文章開展這樣的活動,以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得更快一些、更成熟一些。

xx年12月21日星期二

上午聽完兩節文言文課,我們都感慨多多。

高中語文教學千萬不要急著針對聯考來開展教學。還是扎紮實實去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為佳。比如學生的閱讀是最應當培養的一種能力和習慣,如何通過速讀、默讀、精讀來積累知識、內化為個體知識,都應當積極訓練,使學生養成習慣;比如,演說能力,看似簡單,但學生的演說能不能達到作為高中生應當達到的水平和高度?再比如,學生主動提問和主動發言的習慣,這和學生的自信態度有關,那么語文教學又該怎樣培養這種態度?這些看似和聯考無關的東西,卻為聯考奠定了最為基本的功底,更為學生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京八一中學就是如此做的,但他們的聯考成績並沒有因此下降。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高一就開設了校內選修課,圍繞教給學生什麼、為什麼要教給學生這些東西以及教師們的專長(特長)設定了四個模組,教師們根據這四個模組自行設計校本課程和教材,結果不僅充分挖掘、展示了教師的智慧,也受到學生的歡迎。有的教師利用和北大是近鄰的關係,為了趕課,甚至即使趕不上吃飯也去聽教授講課,為自己上好選修課作充分準備——申左軍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教師,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聽課,結果不僅今天的課得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認可,而且他開設的“孔子告訴你”這門選修課深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