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民情日記

家裡只有一個青年婦女在哄小孩,衣著整潔,面目清秀,依偎在懷裡的小孩也白白胖胖,很是可愛。我問她家其他人,她說都到山後地里去鋪膜了。於是我們在院裡和她聊了起來。她說家裡6口人,公公、婆婆和她夫婦,還有小叔子。她公公叫冶買來,是家裡的戶主。她老公在縣城附近的工地上給別人開挖掘機,小叔子在東北大連的青海拉麵館裡當面匠,每人每月的收入大概能到4000元。最近公公為了多覆膜,把兩個兒子都叫回家裡幫忙。我說那你家種多少地?她說大概有六、七十畝。我們聽後大吃一驚!一旁的馬書記說這是真的,這家人每年都種這么多。我說那不妨把冶買來叫回家,我們細細談談。她立馬給其公公打了電話。不一會兒,冶買來急匆匆地回來了。這個人身材很高,面目和善,看年紀在五十左右。一番問候後,我們聊起了家常。他說他很喜歡種地,特別是政府推廣種植全膜玉米後,土地上的收入一年高過一年,他的種植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去年種植各類作物70畝,其中種植玉米30多畝,為種植玉米去年他還自行購買了10多捲地膜。今年他打算種植50畝玉米,目前正在加緊覆膜。我說今年你乾脆種植60畝,地膜的事你放心,我們通過鄉上給你提供夠。他說那就好,他把附近村社的親戚們都喊過來,幫他覆膜。我們問他家的養殖情況,他說家裡的秸稈很多,所以養了46隻羊。邊說他便帶我們去院裡的棚圈看羊。棚圈在院子西邊,有兩間學生教室大小。裡面的綿羊一個個很壯實,其中的小羊有十來個,也長得渾圓結實。我說你養這么多羊,縣畜牧局應該有資金扶持,你享受過嗎?他搖頭。我們前幾天剛知道農戶飼養的母羊達到30隻,經畜牧部門調查認定後,可發放3萬元扶持資金。可惜這裡地處偏遠,信息閉塞,他都不知道有這政策。我和幫扶組小孟商議明年幫扶組及早掌握訊息,幫冶買來申請扶持資金,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走出冶買來家後,我們又隨機走訪了冶買海等4戶農戶。在村口的打穀場上,我們還見到了一農戶正在脫粒機上脫玉米。因為以往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只是農民們拿起兩個玉米棒子相互搓,所以見到機械脫有些新奇。站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我們幫扶組的同志們也紛紛上“陣”,一個個體驗了一把。

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的工作結束了。晚上坐在村委馬主任家的土炕上,和他喝茶、聊天,我仿佛感到自己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了!更讓我愜意的是,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往日的煩惱,自己的心靈似乎在一點點淨化。

(晚23時於xx鄉xx村)

11月6日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xx村村民都在接村里去沙特朝覲歸來的一位老人。這是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全村人都參加。所以不管是我們的走訪工作,還是農戶的秋季覆膜等農活,都只能延期了。

早晨起來,我想那今天做點什麼工作呢?喔,想起來了!針對xx村特困戶眾多的問題,上星期我們商議寫個倡議書,募捐些資金,以便慰問一下村裡的特困戶及孤寡老人。我當時安排我們幫扶組的小鍾寫這個倡議書,因為他兼鄉黨委秘書。但是前兩天我看了他起草的初稿,覺得他的文筆確實不錯,特別是語言寫的很含蓄,有很濃的文學味道,篇幅也相對較長,好像與倡議書不大適合。所以我和幫扶組的其他同志商議後,決定改天好好改一下,儘量寫的簡短、直白一點。我們幫扶組的小孟是民和縣委宣傳部的“筆桿子”,於是,我讓他到鄉上等我,我們在鄉政府共同修改。

趕到鄉上後,我倆利用一上午時間反覆商議、修改,到吃中午飯時,倡議書算是定稿了。現記寫如下:

倡議書

扶貧濟困,奉獻愛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伸出援手,手留余香,幫助特困民眾度過難關,給特困民眾生活的自信,你的愛心將會深入人心。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xx鄉xx村位於鄉政府以西10公里處的xx上,村內氣候冷涼乾旱,缺水少雨,自然條件嚴酷,村民生活十分困難。因此,這裡至今流傳著“姑娘嫁了xx,等於進了鬼門關”這樣一句話,可想而知xx村民生活條件之艱難。

全村由四個自然村落組成,居住著回、漢兩個民族,總戶數286戶,總人口1125人。由於村內生存條件惡劣,有條件的村民紛紛向村外自發搬遷,目前村內只剩下96戶農戶。這些村民住房條件十分簡陋,普遍居住在低矮、破舊的土平房。大多數家庭缺勞力、缺經濟來源,生活十分拮据,是村內最為貧窮,也是最需幫扶的農戶。有些村民為了生計,丟下年邁的老人及小孩,常年外出務工;有些大齡青年因娶不上媳婦,外出招婿,家中父母無人撫養。村內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從川楊公路通往村裡的山路極其簡易,只能勉強通行。遇上雨雪天氣,山路泥濘不堪,村民難以出行。由於村內山大溝深,土地支離破碎,社與社之間相距甚遠,分別成為四個自然村落,嚴重影響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