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嚴三實學習體會:讓嚴以修身成為一種習慣

習xx總書記提出“三嚴三實”的作風建設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幹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三嚴”就是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三實”就是要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其中,“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修身是一個人的處世之本、立業之基、守德之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上,我們要以”以嚴修身”來牢固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時常自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要堅守道德陣地保持思想純潔,讓內心貪慾不敢萌生,讓清正官念不受歪風侵蝕。

在醫療衛生戰線上,廣大醫務人員能夠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醫德原則和規範,在平凡而又光榮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履行白衣天使的職責,以高尚的醫德醫風、精湛的醫療技術戰鬥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為保障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做出貢獻,受到社會各界和人民民眾的好評。但是,因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少數黨員幹部政治學習有些放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有些淡泊,在行業作風建設的認識上產生了誤區,表現為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服務意識不強,對病人檢查不仔細,診療不認真,不按規章制度辦事,缺乏責任心。這些問題都屬於“修身不嚴”的問題,雖是少數人的事,但其影響不可低估,它使醫患之間產生了鴻溝,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響到醫療衛生戰線的形象。

作為一名醫療機構黨員幹部,要牢記“三嚴三實”,努力把“嚴以修身”和蘭大二院院訓“厚德精醫,博學篤行” 的豐富精神內涵結合起來,貫穿於醫療服務工作各方面,真正讓自己成為政治品格高尚、作風正派、業務精湛、精於管理、組織放心、人民民眾信任的好乾部。

一、嚴以修身,要汲取傳統精華,加強醫德修養

習xx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們的先人十分重視修身。《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中庸》把修身放在“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之首位,強調“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這都說明,不論公職人員還是在校學生,教師還是醫務人員,尤其是從醫的黨員幹部,首先必須重視修身。如果忽視了修身,或者修身不嚴,工作學習生活上就會跑冒滴漏,甚至做出越界出軌、違法亂紀的事情。

縱觀中國古代眾多著名醫家,之所以在醫藥學的不同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從不同的方面對祖國醫藥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豐富、發展和完善了中國醫藥學體系而成為醫藥學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醫德高尚、心存高遠。東漢時代的“醫聖”張仲景,奠定了臨床醫學理論體系堅實基礎的《傷寒雜病論》,他嚴厲抨擊醫德敗壞者“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孫思邈在其畢生心血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醫治病,必當安定神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對待病人“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要“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行醫“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後快,邀射名譽”,“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在這些醫學大家身上,都折射出高尚的為醫道德,以及救死扶傷造福人類的高尚情操。即使在今天,這些醫藥學家的優良醫德,仍然值得稱道,學習和繼承這些高尚的醫德仍具現實意義。

行醫、做事、做官,首先是做人,而為人之根本在修身,核心是“克已”。“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是對心靈的不斷洗滌,方能“淘盡黃沙始得金”。

二、嚴以修身,要做到知行合一, 厚德精醫博學篤行

在知行關係上,宋代理學家朱熹說得很透徹:論先後,“知”為先,“行”為後;論輕重,“行”為重,“知”為輕。《中庸》中說:“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所以,要不斷深化學習,不斷提高認識,學明白、想明白、乾明白。更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落實到“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中,落實到黨的民眾路線的實踐行動中。知行合一,要善於做小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同時,嚴以修身是“一輩子”而不是“一陣子”的功課,切勿半途而廢、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