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教改工作申報材料

《伊寧市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實施方案(試行)》中指出,以我市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為切入點,逐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努力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高效課堂。

四中現有教師154人,教師的平均年齡35歲。老教師因循守舊,觀念更新頗為困難,教改舉步維艱。年輕教師思想活躍,敢想敢做,勇於進行課堂教學的各種創新和實踐,樂於團結合作。但是由於教學經驗和功底等方面的欠缺或不足,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教學效果的波動性比較明顯。因此,要培養品牌教師,打造品牌學校,實現學校的穩定、高速發展,就要求我們要及時修正教師的教學行為,錘鍊教師的教學風格,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養。

我校聯考升學率連續拔高,總體上看學校發展勢頭良好。但學生厭學現象普遍,主要原因是他們感到學習困難,課堂學習單調枯燥或是感覺學的東西與生活距離太遠,將來也沒什麼用。幾任校長都清醒地意識到學校發展中潛在的危機。

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了快樂課堂樂趣,從苦、煩、累的學習狀況中解放出來,養成好習慣。教改的觀念悄然滋長,“向傳統課堂挑戰”。

艱難起步

課改的方向:“在快樂中學知識,從知識中找興趣”。明確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打破原來課堂上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讓學生走上講台參與到教學中去,讓老師走下講台參與到學習中去。”“一統就死,一放就亂”這是許多老師共同的體會。怎樣才能“活而有序”?這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節課,課前課後不僅僅是原來的簡單寫教案、熟悉教材、查閱資料,還要了解班內學生的狀況,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每一個環節,應如何引導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好多問題需要探討、研究。教師的主導地位尤顯其重要。可見,新課堂並非簡單的教學形式上的變化,和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老師與學生一起分享知識的過程。師生互動,相得益彰。

新課堂教學主要合理分配三方面內容:學生的層次,知識的解決,時間的分配。

學生的層次

為便於分組合作,互相幫扶,根據學生的成績及平時表現,一個班的學生可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幾個層次。

知識的解決

知識的解決既是一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分成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解決的內容;學生交流討論共同解決的內容;師生共同探究解決的內容;教師精闢講解來解決的內容。

時間的分配

在時間分配上是10分鐘課堂預習,10分鐘交流討論,10分鐘精講指導,10分鐘鞏固提高。可概括為:“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成果展示-點評精講-鞏固達標”幾個流程。

根據四中特殊學情,新課堂教學貫徹“低起點,小跨度,勤動手,多反覆”的指導思想。學生能適應,在個別情況下,個別學生、個別組可能有困難,但在學生活動期間教師一直穿插其間,不斷地點撥、引導、啟發,力求了課堂的順暢、高效進行。

基礎性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環節基本上能解決掉,知識內容雖然較多,但用時不會太多。首先是教師出示學習目標設定問題不貪多,但求有代表性。學習前教師對學習提出具體要求(學習什麼內容、學習多長時間),方法上予以指導。然後限定時間學生圍繞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和學前指導開始學習。認真研讀教材、找答案、獨立思考問題、查找資料,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作好標記,交由第二個環節解決。通過“全民”參與,一般能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有時甚至一大部分或全部的問題。整個過程教師一直活動在學生中間,對確實有困難的學生或小組及時援手,給以提示、點撥、引導、啟發或指導幫助,並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整理、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