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單位申請材料

我單位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校園占地面積8XX平方米,教職工150人,其中本科學歷110人,專科學歷40人,學歷達標率100%;具有中學高級職稱教師16人,中學一級教師65人。34個教學班。校園環意優美,景色宜人,一年四季常綠,三時鮮花綻放,種植有木槿、玉蘭、櫻花、紅葉李、紅碧桃、早熟禾及冬青、小黃葉、法國梧桐、白楊等花草樹木近20個品種,並建有大型花壇,噴白池和漢白玉雕塑,置身校園讓人心悅神怡,留戀忘返,為師生創造了舒適寬鬆的學習環境。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育人功效,設有不鏽鋼文化櫥窗6個,校園牆壁文化272平方米,教學樓、科技樓裝有經典古詩文、科技知識、藝術畫字框等110餘個。顯示了校園豐厚的文化底蘊,有力地薰陶著師生的情操。

學校秉承“傳承文明,啟智求真”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並在發展中形成了“勤學、善思、文明、尚禮”的校風和“篤學、善學、博學、樂學”的校風。

近幾年來,學校不斷加大安全文明校園的創建力度,堅持“綜合治理常抓不懈”和“精神文明推陳出新”的方針,按照“全面規劃,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強化建設、注重實效”的思路,緊緊圍繞教育教學這箇中心,牢固樹立“安全第一”和“安全工作無小事”的思想,以培育“品學兼優”人才為宗旨,以加強師生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以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為重點,以熱點、難點問題的治理為突破口,紮實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推動了學校教育工作再上新高。學校先後被評為河北省中考中招工作先進集體,石家莊市規範化學校,石家莊市“普九”工作先進單位、石家莊市實驗教學示範學校,石家莊市優秀家長學校,石家莊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石家莊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輸送人才獎”先進集體,石家莊市“五四”紅旗團委,石家莊市衛生先進單位,石家莊市雙爭共建文明校園,教學工作先進集體,一級花園式學校,目標管理先進單位,信息技術教育裝備先進單位,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中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工作先進單位,民主評議行風先進單位等59項榮譽。

我校設校長1名,副校長4名。各位領導分工明確,職責分明。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學校專門設立了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精神文明創建辦公室。在工作中領導班子堅持“五字方針”:公、勤、廉、寬、謙,作風民主,堅持每周一例會制度,對學校發展方向、校園新規劃、設備添置等重要問題集體研究決定。學校成立建有教職工代表大會,評優、評先、學校各種獎勵辦法的出台等民眾關心的重大問題通過職代會研究決定。在學校評優、評先、安排工作等各項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上領導幹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好處、實惠讓給民眾,深受廣大教工的愛戴。

二、教職工文明執教

學校每年制定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計畫,並定期召開專題文明創建工作會議,確保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實處。制定了《教職工行為規範》、《教師八條禁令》、《教師備課、上課、輔導制度》等規章制度,按各自崗位分別制定了嚴格的崗位職責。領導實行全天候值班,隨時檢查教職員工到崗、工作狀態、學生學習等全天情況,有檢查,有反饋。注重校本培訓,並把師德建設納入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學校還積極組織教職員工進行政治學習,還利用板報、廣播、櫥窗、校報進行“三文明”師德教育,在學生、家長、社會面前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形象,受到局領導的通報表揚。

學校實施“名師帶動工程”。名師在道德上做楷模,在理論上做導師,在業務上做公認的師傅,在教研上做領路人,以名師帶動全體教師,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業務能力,形成了一支勤奮敬業、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為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幾年來我校本著從嚴治校的原則,強化管理,深化改革,以養成教育為核心,加強了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行為和禮貌習慣,形成了“科學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新格局,建立起嚴格的日常行為規範督察制度,制度不斷細化,做到事事有標準,處處有規章,初步實現了無空白管理,在全校形成了科科滲透德育、人人抓好德育、事事重視德育、時時突出德育、處處顯示德育的運行機制。

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我們力求深入、細緻,堅持正面的,鼓勵的,褒揚的,主鏇律的教育,輔以多形式、多渠道的滲透教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建立純潔的師生情誼。廣大教師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課堂上諄諄教誨、娓娓動聽、和藹可親,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課堂外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朋友,真誠相處,以愛心換人心。

我校充分利用主題班會最佳化班級德育氛圍,以“禮儀教育”為先導,引導學生學習文明禮儀,學會以禮待人,形成了文明向上的學生隊伍。

我校重點開展了大型的遠景系列化思想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隱型環境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台和黑板報,進行時政、衛生健康、藝術教育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