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生活體會

不知不覺,在大學的生活已經快要兩年了。時間的跨度對於四年來說也許並不太長,但是,對於我們短暫的青春,誰又願意讓這一瞬毫無意義的流走?

如今,當我們一個個血氣方剛地走進大學校園,看著他們的經歷,我們的人生路口又在哪裡?如今大學生的社會壓力相比從前只增不減,我們這一代人,從溫室中走來,聽著前輩的故事,卻未曾有前人的經歷,似乎他們都在懷疑我們---60後、70後、80後,甚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到底還有多少能量?人都是不服輸的,只要沒有徹徹底底地被摧毀,這正如現在的我們,儘管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始終相信自己還年輕,這便是我們的本錢。所謂年少輕狂,這不僅僅是看到了見證了這么多神聖的少年英雄夢,而這恰恰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基本體現。

現在看來,當我們80後的師兄師姐更多的在社會上掙扎,我們也在不止一次的拷問自己:他是他,而我,是否也會成為他?我們年輕,我們不怕輸,是因為我們相信不管經歷多大的困難最終我們會有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筆,不是么?你看,我們才不到20歲,就論三十而立,我們還有最少十年奮鬥。可是,十年,真的就足夠多么?

最早老去的80後已經30歲了,他們不乏有成功的典範,而更多的是那些仍然為自己的少年夢努力拚搏的人。還有一些,曾經和他們一樣豪言壯語,如今,在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已經等不到也等不起他們心中的彩虹,青春已經輸了,信心已經輸了,他們向命運屈服,做一個普通的人,過實實在在的日子。

其實,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在最陽光的季節灑過汗水,只嘆機遇不同,結局不同,可是他們都在為青春埋單。畢竟用十年實現你的少年夢本來就是難事,這與用一百年實現我們的中國夢,不可謂不是異曲同工。況且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英雄,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

我時常在思考如何成為前者,同樣也在思考如果成為了後者又應當怎樣!校園的生活與花花世界畢竟有太大的不同,至少這裡還有我們最後的保護傘,讓我們安心。只是,大學相比以前唯一的特點是多了一個視窗,一個可以窺探他們的眼睛,同樣,也是多了一面鏡子,一枚對比,學習的鏡子。

人愛比較,人也怕比較。不過與其說愛比較,倒不如是被壓迫後的習慣性思維。“你不想他。”這本身就是一個富含個人體驗的哲學命題。顯然,這多多少少透露著你不如他的內涵。再者說為何你怕比較,優越感從來都是少數人的特權,再公平的環境下也會給高貴和平凡劃上分界線,這一前一後的比較無疑給後者帶來了壓力,而前者又得到了什麼?一秒鐘的飽足感後尾隨來的便是上面的壓迫感,於是,最後我們再次思考這個問題又該是什麼?“你不如他?"不應該就是這個哲學命題么?

從來都不否認自己的迷茫,一方面考慮人生的同時也在尋找人生的漏洞,給我一時的安全感,給我幾分鐘能過開懷大笑。不管是黑科比絕殺湖人,還是黑勒布朗的髮際線。

最近,認真地品讀了《因為痛,所以叫青春》一書,不敢說書寫的有多好,倒是在像這位的日記寫的到底是有多真實。他是一位成功的80後(如果沒記錯),我倒希望他是一位失敗的80後給我看反面教材。”學習,工作,研究,從政,這些看似矛盾的個體在他看來卻是數不清的聯繫,取捨倒只是看心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你若不如他,便是細節輸。”姑且這樣給書下了小小的總結,不過有不少故事倒也震懾了我,比如愛情。而另外一方面,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化身一些親身的經歷相反是那么的印象深刻。

身邊也算是經歷了一些悲慘事跡,而更多的受害者便是大學生群體,相比國小生,我更能認同大學生才是弱勢群體,國小生最多也就是受點外傷,在孩子間的一點小打鬧,而大學生卻是身心的雙重壓迫,不僅僅是自身原因,從家到社會的過度不夠平緩,同樣,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確需要強大的向心力,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強大的個體,便只能淪為遊戲的看客,簡單的過路人。

留給我們的時間確實不多,如果我用四年的時光僅僅是去思考那么代價未免也是太大。青春也是需要汲取營養而並不是能夠一味揮霍的。哪些需要拾起?哪些還得放下?哪些應該平衡?哪些是要堅持?套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話:“沒病?走兩步。”我需要實踐而不僅僅是思考。守得雲開見月明,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輕人需要yy來調整心情,但過多的yy顯然只會敗人品、喪心志!好啦,該努力拉。

“夥計,好好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