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總結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按照××市“家園建設行動”計畫的要求,投資2302.61萬元同步提升三個社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場一室”,即“路通、水通、電通、信息網路通;改水、改廁、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建設多用途活動場,建設集大隊“兩委會”工作室、大隊衛生

室、居民活動室等於一體的大隊多用途活動室”。全面完成了“十個一”工程。即:每個社區建設“一個衛生室、一個便民服務站、一個圖書室、一個治安警務室、一個便民超市、一個文化娛樂室、一個休閒健身室、一個運動場、一個黨員綜合活動室、一個信息俱樂部”。極大的滿足了農村社區居民娛樂、購物、學習等需要,實現村灣布局最佳化,水電道路通達,信息傳遞通暢,村容村貌整潔的生態文明農村社區新格局

三是完善生態環境建設。三個試點社區的生態景觀綠化工程共投資690萬元,其中綠化景觀投資379.87萬元,特色景觀投資310.16萬元,在綠化上體現“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植物的主題,各村穿插種植橘樹、琵琶、柿樹、銀杏等樹種,共栽植各類樹木64809株,沿堤有綠化帶,村灣內有經濟果林,主要道路兩側有綠化景觀,三個試點社區的綠化覆蓋率達60%,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彩、四季有果、景因花果美的宜居生態環。村灣內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設了生態污水處理系統,家家戶戶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

(三) 因勢利導,體現特色,打造三種經濟

古樸祥和的村容,生態怡人的環境,吸引了絡繹不決的參觀團前來休閒旅遊,辦事處因勢利導,引導農民圍繞“鄉村游”的六要素,大力發展假日經濟、生態經濟和商貿經濟,增強了生態文明農村社區的自身造血功能。

一是打造假日經濟。XX年以來,××街在三個生態文明農村社區試點大隊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閒遊,打造×ד生態牌”、 綠色食品a級蔬菜基地“安全”牌和新農村建設“文化”牌,先後成功舉辦“××市第二屆蔬菜節”、“XX年××區中秋文藝晚會”、“十月婚典”、“××省新農村建設攝影展”等大型活動,提升了“四季吉祥”的品牌知名度,吸引市民前來吃農家飯、住農家房、體驗農事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旅遊消費,XX年十一黃金周至今,三個試點社區已接待遊客31萬人,獲得旅遊收入近400萬元。

二是打造生態經濟。以萬畝綠色蔬菜基地、沿江綠化帶和村灣內的大量經濟果林為平台,引導社區居民大力發展庭院生態經濟,著力發展以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和觀光蔬菜瓜果、花卉盆景為特色的綠色產業,目前已建設了一批以蔬菜為主體的蔬菜觀光園、有機蔬菜示範基地和蔬菜科技園等,重點培育生態農業、體驗農業和認養採摘農業,帶動農民增收。

三是打造商貿經濟。引導社區居民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小商品、土特產等,同時進行深加工和外包裝,全方位提高農產品和土特產的附加值。目前以××石榴紅村為試點,已引導居民開發出“××牌”蔬菜、土雞鴨、土雞蛋、乾菜、泡菜、醃製食品等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游產品,其中:“××牌”綠色蔬菜、乾菜及××魚等在市民中小有名氣。

(四)服務民眾、平安共創、構建三大網路

一是構建服務網路。圍繞民眾的生活、生產需求,辦事處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三個社區相應成立的便民服務站正在建設中,以後將逐步形成了信息發布、醫療保健、就業培訓、水電維修等多個上門服務項目,可以全方位、全天候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方便。為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辦事處在三個社區還分別建設了農民信息俱樂部、便民超市和社區醫療站,構建完善的服務網路,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服務引進門”生活目標。

二是構建社會治安網路。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在三個社區普建了社區警務站,建立了由社區民警、居民民眾、社區幹部“三位一體"的專群結合的治安防範體系,各社區組建了小喇叭巡邏隊,廣泛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治安雙向承諾”、家庭自防、十戶聯防、社區群防等活動,編織了一張群防群控的安全網。全面實施了社區自治制度,通過法治的剛性約束與德治的自律意識有機結合,營造了安全、穩定、溫馨的社區環境。

三是健全社會保障網路。繼續推行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擴大參保覆蓋面,基本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參保率均達95%以上,辦事處XX年養老保險金征繳達到631.8萬元,養老金髮放率達到100%。同時,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對困難戶做到“應保盡保”,為三個社區的110多戶低保家庭發放低保資金12萬元。辦事處領導非常注重在社區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和救災救濟工作,近年為96名殘疾人發放救濟定補金8.5萬元。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在三個社區基本構建起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