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關鍵字解讀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鍵字解讀

2024年11月9日至12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xx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 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歷史賦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使命,也是本次會議的最大看點。從12日發布的公報看,本次會議針對經濟、政治、社會等6大領域改革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領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

2、——總目標

公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決定性作用

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這不同於此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表述。

4、——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的目的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不僅涉及“做蛋糕”,更關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這就要求執政黨及政府如何在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同時,通過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生根開花。

5、——黨的領導

全會重申,堅持黨的領導是新時期推行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

6、——決定性成果

全會要求,在到2024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國有經濟主導

針對各界熱議的國企改革,全會明確,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8、——現代財政制度

會議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9、——社會治理

與此前多用創新社會管理相比,此次會議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10、——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會議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新提法]:

1、“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耀桐:

過去我們講國家和社會的關係、和人民的關係,最早是國家統治,後來講國家管理,現在我們又確立了國家治理。統治就是我強你弱,我是統治者,我管著你、管著社會。後來用的“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著你,你要聽我的。現在用治理,治理是一個新的辭彙,現在在全球也是比較流行的。它強調多主體,大家都是主體。國家管理者是主體,人民也是主體,還有各組織、各單位,都是參加管理的主體之一,所以這是從過去的一個主體變為多主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巨觀經濟部研究員 張立群:

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學、更加民主,同時也要更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這都是我們現代化的含義,不受過去傳統的那種生硬的、乾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強硬的方式,向科學、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轉化、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