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醫院去行政化解讀

雲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陳覺民認為,《決定》中“取消醫院行政級別”後面緊跟著“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這么多年來,公立醫院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追根究底就是因為沒有實現去行政化。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就是管理者要有辦院的自主權,而我國公立醫院的院長卻無法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法人,當醫院的獎金分配、人事調動、資金項目、購買設備都需要行政審批,醫院人財物的支配權均由政府部門掌握時,法人治理結構無法建立起來。“只有實現了去行政化,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夠實現。”

“事業單位出現以法人治理結構為主線的改革以後,醫院等單位逐漸去行政化是必然趨勢。”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說。

■去行政化難在哪裡

“醫院去行政化是一個老話題,談了很多年始終沒破題,因為事業單位的行政化管理是一個體制病。”陳覺民說,公立醫院去行政化沒有放在《決定》關於醫改段落說,而是放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部分講,可見它牽扯的是整體上的政府職能轉變。

誰不願意去行政化?陳覺民認為,首先是行政管理者。行政管理和監督管理不同:有了行政化,基本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引進、資金使用等所有涉及醫院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權都歸政府相關部門,醫院的院長、書記要到政府部門去匯報工作,部門發個指令醫院就得照辦,出現了問題政府只需要追究院長的責任;而監督管理卻需要相關部門深入到醫院去調查研究,發現問題並協調解決問題。其次,“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決定社會要通過官職大小、職位高低來體現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看事業上、專業上的作為,很多個人待遇和醫院發展資源的獲得都與行政級別掛鈎,因此,醫院管理者也不願意去行政化。

莊一強表示,去行政化總是“聽到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難就難在利益格局的調整。很多醫院院長表示,現在提出取消行政級別,還不知下一步該怎么做。

“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願意去行政化時,就是我們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陳覺民說,醫院的行政級別看似很容易去掉,但是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很多政策不改變、政府管理做不到簡政放權,去行政化仍然會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幾年前,雲南省紅河州曾經下決心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但由於政策不配套,問題接二連三出現,改革最終擱淺。

顧昕認為,正是由於公立醫院改革的頂層設計沒有對去行政化的各項要素加以明確,各地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基本上是在“再行政化”和“去行政化”之間搖擺,有的地方推出了一些促進公立醫院法人化的舉措,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則繼續維持甚至強化已有的行政化體制和機制。

■“必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

《決定》中“創造條件,逐步取消”的提法,讓業內專家對推進醫院去行政化的進程“謹慎樂觀”。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公立醫院行政級別與國家的人事制度、幹部選拔制度、行政體制密切相關,取消行政級別必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陳覺民說,實現醫院去行政化必須是逐步的,要非常審慎,否則就會發生高層和基層想改,而中間部門不想改的“腸梗阻”問題。“我們對於用市場來配置人財物還沒有經驗,要推翻舊體制建立新體制,必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