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21個關鍵字

第15個關鍵字:創新驅動。 從長遠看,提高中國的綜合競爭力必須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但是近些年來, 由於僵化的體制和諸多腐敗因素,導致偽科學、假科技、劣質人才,以多種形式掩蓋在科技進步的大旗下,偷食國家財力。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科研機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間機構,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機構,政府以多種形式和方式,投入到科技進步方面的資金越來越大,而真正有技術含量的科研成果卻非常稀少。 說到底,中國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創新驅動”的科技進步機制。對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能會特彆強調:以“創新驅動”推進科技進步及各項改革開放事業,並可能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議。比如:通過營造公平競爭和包容寬鬆的創新環境、完善政策激勵及考評機制,增強全社會創新的內生動力。

第16個關鍵字:打破壟斷。 客觀地說,現階段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異常沉悶、喘不過氣來,在很大程度上是國有資本壟斷日益加劇而自身競爭機能逐漸弱化的結果。如果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不正視和設法逐步破解這個問題,其他方面的改革將無從談起。可以預見的舉措將是: 重新界定國有資本職能、並推動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的市場化融合,使國有資本逐漸退出競爭性領域。一方面,強調國有資本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國家安全等領域的角色和運行方式;另一方面,逐步引導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領域。 在具體實現方式上們可以借鑑海內外好的經驗。於此同時理順國有資本與財政的關係。

第17個關鍵字:金融改革。 金自中國加入 wto以來,整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協調,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的真箇金融系統,所掩蓋的問題、矛盾和危險因素越來越大, 金融業已經學了西方金融業一些壞習慣,也滋生了不少自身的壞毛病。虛假的金融業的繁榮與萎靡的實體經濟,形成明顯比照。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金融業的改革定位、力度、策略,一直“猶豫不決”的態度。這種局面,已經導致整個金融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缺乏有效的服務和推進功能。因此,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重點就金融改革定調和提速。 比如在開放商業銀行準入門檻、加快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步伐、推動區域中小股份制銀行建設與發展、設立存款保險制度等方面,應當有所觸及。

第18個關鍵字:財稅改革。 中央與地方日益“緊張”的利益衝突,迫使中央必須加快財稅改革。上一輪的分稅制改革,直接導致中央財政大大“擠兌”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被迫“學壞”,通過權力以各種方式“斂財”。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財源拮据,陷入深度債務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新一輪稅制改革迫在眉睫。 十八屆三中全會,應當對此項改革定調。有訊息稱,新一輪 財稅改革將優先調整事權、帶動財力重新配置; 特別是針對現存的政府事權不清、收支結構不合理、地方債務風險突出等問題,出台跟切合實際的、適度向地方傾斜的改革舉措。與此同時, 將調整和最佳化稅源結構,研究和實施切合中國實際的房產稅徵收政策。

第19個關鍵字:公平公正。 越來越多的現象證明,形形色色的不公平、不公正,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 廣大民眾對社會、對政府高漲的怨恨情緒,主要歸因於政策、機會、公共資源分享、生存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面的不公平,特別是對司法不公的埋怨。 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應當會特彆強調,黨和政府將致力於營造公平競爭和包容寬鬆的創新環境,構建公正公平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並最佳化全社會公共資源和公共利益的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