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要點解讀匯總

三中全會解讀之十一:國企的定位未變,國企改革料只在機制層面而非體制層面改革。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表示: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表述比XX年xx屆三中全會的“基礎性”作用,有加強和確定的味道。當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時,政府還是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性不一定是決定力量或重要力量。

未來是否會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還是要看細則,看操作層面的東西,才知道未來會做到什麼程度。

目前來看,所有制的產權和運營層面可能會有所切割,所有制方面不可能走得太快,但是運營層面,即使用權方面會更強調市場機制的引導。

可以看出的一點是,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會成為對立面,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要改變所有制,才能全面市場化。

壟斷國企、大型央企的市場化改革不會走得太快,市場化的路徑考量上“網運分離”恐怕是主要方向。比如採掘、礦產、土地所有權方面可能還是要保持公有制,但是油氣管道、電網運營、加油站等資源使用領域,可能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也是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可能會走得快一些,因為地方債務的問題、中央希望約束地方權力的考慮,會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推進力量。

中國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

明確改革總方向和2024年基本目標,突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六大建設為一體的具體改革總要求,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有新界定,對城鄉關係有新要求,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對司法體制有新表述。

公報公布後,民生電話會議上討論稱:

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國家安全戰略,這點在安保軍工板塊會有體現。全會公報第一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這個詞是從西方來的,引進三中全會意義重大。

時紅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原中央首長秘書,長期參與中央檔案起草)表示:

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區。說明改革的剩餘空間已經不大,要繼續改革,就要重新調整利益格局,但市場在期待方面需要耐心。

1、部署內容廣泛、決心大。決議題目跟往年不一樣,十二屆、xx屆、xx屆三中全會,都是經濟體制改革。這次題目上講,經濟體制只是重點,全面深化改革。一個是全面、一個是深化。這次涵蓋了十五個方面。

2、亮點多,幾個新提法:

1)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到決定性。

2)清除市場壁壘、資源價格改革。完善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資源、公共事業的價格,由政府主導改變為市場決定。

3)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同地同權。過去更多是按照土地管理法43條,必須經過國家徵用才能入市。這次期待真正能做到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現在最大的一塊就是集體建設用地,推動平等交換和配置,集體建設用地有入市的進一步部署。

4)財稅,作為獨立內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