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師德啟思錄》有感:構建新型師生關係之我見

中峰鎮中心學校  吳東立

近日,學校為提高教師敬業從教的職業道德意識,使全體教職員工以法治教、以德育人的教風早日形成,組織觀看了《師德啟思錄》系列電視片,片中,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優秀教師的事跡給了我這位已有十五年教齡的教師有較大啟示,甚至是警示,我不想在這裡回顧自己以前在從教中有多少失誤,多少“違法”的錯誤,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更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傳統的教育與現在學生需要的教育究竟有多遠!今後教師該怎么做?

教師與學生幾乎朝夕相處,關係融洽,其樂融融,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自然就高。  “人和百事興”,這句幾乎成為真理的俗話,  已早在各單位、各部門成了管理者倡導的共識。  “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學校是構成社會的無數“細胞”之一,師生關係是全體教師著重處理的首要問題之一。

我國的師生關係,主要是師長關係。師長,是長者或長輩,是教育別人的人。這種關係強調學生是受教育者,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崇高的名義下,教師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學生成為一種自然,較少地去考慮學生的面子,維護學生的自尊——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不利於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教師既當師長,應該更是益友。

受過多年教育的教師自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然而在教育實踐難以做到,這裡主要原因在於衝破不了“師道尊嚴”這個傳統教師觀念的桎梏。既然如此,那么就應首先從自身解決“師道尊嚴”問題,摒棄“師道尊嚴”我的淺顯認識是: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增進理解

要學習。學習《社會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掌握自然人的社會心理,學生學習心理理論,弄清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在教育實踐中正確運用於處理各類偶發案例。更多地充實自己教育經驗儲備。

提高認識。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對象對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老師板著面孔、神情威嚴、學生絕對服從。唯唯若式的師生關係,不能適應教育的需要,更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若不及時調整自己,終將會被社會淘汰,失去“教師”這個稱謂。

增進理解。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把他們視為同自己一樣的有自尊心,有上進心,有情感、有血肉的自然人,對他們因年齡特徵而出現的在成人眼中的“調皮”、“壞”等行為給予充分的寬容和理解,把自己的身份地位擺在與學生同一水平線上,相信那時的師生融洽程度將是另一番模樣,你也不會在課堂上大動肝火。

二、做到博學,奠定為學生提供“引導”的物質基礎。

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即教育是投射、蘊含著教育者的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知識上居高臨下,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認識上高屋建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因為社會不斷進步,知識也應隨之更新。教師必須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時時保證自己有時代特徵的“一桶水”,學生需要這樣的“一桶水,教師在學生面前才會有吸引力,才會在學生心中樹立那種油然而生的威信。可以這樣說,有了對學生充分的理解,教育者本身有了教師觀的改變,再加上自身的博學。一位朋友式的“老師”將會出現在學生眼前。基於此,構建新型的朋友式師生關係才有可能,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去嘗試:

一、為學生投入關愛。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最成功的教育首先是向學生播放愛心。  “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可概而言之,具體講:關心家庭困難的學生,關心有生理缺陷的學生,關心道德偏差的學生。總之給學生的愛應象大山一樣溫暖,象甘泉一樣清甜。正如一位教育家傳說:教育哲學是愛的哲學。

二、加強師生主動交流

交流是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在學校教學中存在著師生間的交流和生生間的交流。教師和學生都應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上的平等,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這種關係最基本最有效途徑便是交流。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這種模式嚴重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自尊心,摧殘了學生自信心。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牴觸,甚至是敵意。要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讓學生體會到平等、  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寬容、理解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豐富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具體來講,就是要經常與學生個別聯繫,談話,  了解其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在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甚至是與教師相反的意見,在師生交流中尋找正確的共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