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院長先進事跡

胡賢林不計個人得失,紮根山區33年,全心全意為山區民眾服務,贏得了山區民眾的信賴和愛戴,展現了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高尚的醫德和崇高的職業精神。

胡賢林醫德高尚,體現為他把救死扶傷的天職看得高於一切。33年來,他把病情當作命令,甘當“全天候”醫生,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千方百計方便大山里民眾就醫。他視病人如親人,時時為病人著想,處處從病人的利益出發,不讓病人多受一份罪、多花一分錢。33年來,他走遍了全鄉28個自然村,叫得出六千多號人的名字。他把對病人的愛,融入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一舉一動都是情。

胡賢林醫德高尚,體現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山區民眾健康有保障。胡賢林說,“與大山里治病救人的頭等大事比,自家的事都是小事。”為此,他一心撲在雙峰衛生院這個“大家”的建設上,一次次放棄了離開山區的機會,為了在大山里建設好讓鄉親們放心的生命守護站,他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

醫生是個特殊的職業,病人以生命相托,這不僅需要高明的醫術,更需要高尚的醫德和甘於犧牲的精神。胡賢林紮根山區33年,以對事業極端負責的精神和高尚的醫德,在山民心目中樹立了大山一樣偉岸的形象,山民們只要看到他,“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到千家萬戶幸福。這些年,與醫療設施越來越先進不相稱的是,一些地方醫患關係日趨緊張。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作為醫護人員更是責無旁貸。胡賢林的感人事跡告訴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只要恪守職業道德,弘揚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一定有助於化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海拔六百米的天台山脈連綿不絕,橫亘寧海、新昌和天台。素有寧海“小西藏”之稱的雙峰鄉就坐落在這群山環抱的三地交界處。那裡,有一個山民們熟悉的身影時常在崎嶇的山路間穿行。33年來,他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天職,用腳丈量著大山深處的每一寸土地;他一次次放棄了下山行醫的機遇,一直堅守在大山里,為山區的父老鄉親建起了“生命守護站”;他以高尚的醫德贏得鄉親們廣為傳誦的好口碑……

他就是共產黨員、寧海黃壇鎮雙峰衛生院院長鬍賢林。已經83歲的當地村民何行龍,這樣評價胡賢林:“這么好的醫生,難得。”1974年1月,何行龍大吐血,被送到衛生院。聽說新來的病人有肺結核病史,當時在衛生院僅有的兩間病房住院的病人誰也不肯與他同住一處,膽小的乾脆吵著要回家。可何行龍的病情需要一日數次觀察診斷,對症下藥,理應住在醫院裡,而且最好安排單間。這時新婚才三天的胡賢林作出了一個令同事們感到意外的決定,讓老何住進他安在醫院宿舍里的新房,自己和妻子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去住。

讓病人住婚房,多不吉利,萬一是傳染病咋辦?有人好心相勸。胡賢林反勸道,我是醫生,治病救人最要緊;確診是傳染病再轉院也不遲。後來,經確診老何得的是肺結核後遺症———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就這樣,老何在胡賢林的新房裡整整躺了一個月。在胡賢林的精心治療下,老何終於康復出院。

此後,老何一有病就找他,而胡賢林也從不嫌麻煩,每次都給予親人般的照料。去年,老何出現原因不明的便血。他又找上胡賢林,要他幫著聯繫山外的大醫院去看病。胡賢林不但很快通過在杭州工作的小女兒幫他聯繫上了浙一醫院,還利用休假時間陪他到杭州看病。上個月,老何又高燒不退,來到衛生院一查,白細胞高達17000單位,比正常人高出7000單位。這對一個冠心病、肺氣腫和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最好是到大醫院去診治,可這次何行龍執意不肯去。無奈之下,胡賢林只得每隔幾天,就給老何抽血化驗,調整用藥;晚飯後,他帶上出診箱送醫送藥到床頭。經過9天的精心治療,老何的病情終於得到明顯的緩解。33年來,類似這樣的麻煩事,胡賢林不知攬過多少次。有時不僅要出大力,還要墊上自己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