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院優秀主訴檢察官事跡材料

隋禮華,南京棲霞檢察院公訴科一名主訴檢察官,曾經從事過反貪、公訴等工作,擔任過經濟科科長、控申科科長等職務。1983年,隋禮華從金陵職業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到檢察院工作至今已有26個春秋。她曾連續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並榮獲省檢察院“嚴格規範執法,確保司法公正”先進個人。她的故事雖然不那么驚天動地,但卻折射出對人民、對法律的無限忠誠。

XX年,隋禮華辦理了一起故意傷害案,移送機關認定:被告人申某拳擊被害人邵某面部,致使後者牙齒脫落缺失達12顆,構成重傷。職業的敏感告訴隋禮華,一次拳擊面部造成12顆牙齒缺失而無其他損傷並不多見,她決定查個究竟。

經過仔細審查其案發後的初診病歷,上面記載其牙齒缺失12顆,但未註明是陳舊性的缺失還是剛剛脫落,同時發現病歷上記載有2顆牙齒的牙齦伴有撕裂滲血症狀;同時發現案卷中記載的法醫活體檢查確定被害人牙齒缺失的時間是案發後1個月,正常情況下牙齦表面創口應已癒合,不能判斷牙齒準確的缺失時間;為查明真相,隋禮華多次走訪了初診醫生和專家,經醫生確認病歷記載只有兩顆牙為就診當日傷害所致,其餘牙齒的缺失為陳舊性缺失,與本案無關。為證明這一點,隋禮華接受了專家建議,給被害人拍了x光片,取得了確鑿的證據,並要求辦案單位重新鑑定。經重新鑑定,結論是被害人邵某當時被打傷,致右上第四、第五顆牙齒脫落並缺失,其餘缺失的牙與此次外傷無關,屬輕傷。改變了原案重傷的定性,避免了一起錯案的發生。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對於重大、疑難的案件,隋禮華更加慎之又慎,細之又細。XX年,堯化門街發生一起中巴車與重型貨車相撞造成一人死亡、十餘人受傷的重大惡性事故。公安機關將肇事司機李娟以交通肇事罪移送該院審查起訴。有被害人隨口說看到開車的是一男子,這話立刻引起隋禮華的重視,當即製作了詢問筆錄固定證據。其後,隋禮華通過向車上十餘名乘客調查核實,證明肇事者系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而李娟作為車主事發時乘坐該車,並未駕駛肇事車輛。審查案捲髮現李娟和其丈夫均作為證人證明李娟是肇事司機,經與公安機關交換意見,公安機關承辦人堅持認為有證據證明肇事者系李娟。為了進一步查明案件真相,隋禮華走訪了參與搶救傷員的醫務人員和有關證人,深入調查,進一步確認李娟並非肇事者,但並未發現真正肇事者的線索。經分析,僅靠現有線索要找出肇事者如大海撈針,既費時又不能確保成效,於是她決定採取單刀直入的方法,依法定程式訊問李娟,展開政策攻勢,迫使其交代真正的肇事者。李娟一口咬定自己是肇事者,並極力否認為他人頂罪。隋禮華並不被其迷惑,而是以事實和證據說話,向其指明頂罪的法律後果,勸其帶真正的肇事者投案,爭取從寬處理。經過工作,李娟終於帶該案的真正肇事者到檢察院投案,此案真相大白。把真正的肇事者送上了法庭,李娟和其丈夫也被追究了包庇的刑事責任。

案件質量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三年來,隋禮華在主辦200餘件300餘人的案件中,以嚴謹的態度,嚴格細緻地審查每一份證據。所辦案件都能做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準確。每一次考核,都受到了人大代表的好評。

無論是在控申部門還是在公訴部門,無論是辦理控告申訴案件還是刑事案件,隋禮華在辦案中都沒有僅限於就案辦案。隋禮華先後對20多起故意傷害、交通肇事、未成年人犯罪案進行了和解,使許多輕微刑案的被告人很快回歸社會,促進了社會和諧。而且,在司法實踐中注重將法律的無情與人性的有情進行有機結合,體現了一名檢察官秉公執法和執法為民的忠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