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教師先進事跡

在張秀珍心裡,當老師,就是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當校長,更多的則是一種責任,一種壓力。既然挑起了校長這個擔子,就要肩負起辦好學校的責任,就要對得起這些孩子們,就要對得起林區的職工民眾。於是,在上任伊始,張秀珍就暗下決心:要把東風國小辦成一個全地區乃至全省的一流學校,讓林區的孩子和城裡的孩子一樣,享受最好的教育。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她與全校教職工一起開始了艱難跋涉。

剛到任時,張秀珍面對的是:校舍殘破,冬天透風,夏天漏雨,操場坑坑窪窪,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僅有的教學設備就是黑板加粉筆,教師隊伍思想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為了徹底改變學校的落後面貌,張秀珍和班子成員及全體教職員工克服重重困難,不等不靠,主動工作。一方面爭取局領導的支持,多方面籌措資金;另一方面身體力行,帶領全校教職工投入到建校勞動中,改造辦公樓、教學樓、改造輸電線路、維修了大量桌椅,解決了十多年來教室採光不合理問題。教室門前的甬路,一到雨天,十分泥濘,師生們只能踏著泥水進教室。當時林業局和學校資金都特別緊張,拿不出錢來修這條路。怎么辦?只有眼睛向內,在學校管理上節約挖潛,冬季節省點原煤。張秀珍找到了素不相識的樺南縣水泥廠廠長想要用以物易物的辦法換水泥。可人家因煤質差一口回絕了。托熟人去說,還是遭到拒絕,沒辦法,張秀珍就一次次找那位廠長,情真意切地求他:“為了1000多個孩子有一條方便雨天出行的小路,請您伸出援助之手。”真情感動了廠長,當即批了12噸水泥。學校師生自己動手,利用假期修了一條1200米長的甬路。學生們的出行問題解決了,張秀珍又組織教工們集資七萬多元,購買了26台微機,率先在省森工教育系統建起了學生微機室。99年又多方籌措資金,改造了學生標準化的綜合實驗室,更換暖氣管道1600米,購置了多媒體大螢幕投影儀一套,還有攝像機、語言復讀機、功放機等音響、音像設備。XX年又多方籌措資金上校園廣播、建起了高標準的教師計算機備課室。經過培訓,使全體教師改變了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本的備課方式,普遍使用電子計算機備課。她們還在網際網路上建立了學校的網站,實現了網上資源共享,開創了森工系統現代化教育的先河。

幾年來,在張秀珍的帶領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設備從原來的一無所有,發展到今天的微機室、語音室、舞蹈室、德育展室、電子備課室、美術室以及配套的視頻展示儀、投影儀、數碼攝像機、電腦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校容校貌煥然一新。過去把孩子送到縣裡國小讀書的家長們又把孩子送回來了,他們說:“東風國小現在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教學條件好了,教學質量提高了,不比縣裡的學校差”。

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適應當代教育飛速發展的新形勢,張秀珍把狠抓教師基本功訓練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始終沒有放鬆。每次出差她都注意收集教育、教學信息,別人逛街買東西,她卻購回了《教育學》、《心理學》、《走進新課改》等書籍。為了推動新課改,她利用業餘時間備課,親自給教師們講課。為了檢驗教師們的學習成果,她堅持每天帶領沒課節的老師進班級聽三節課,五年如一日,從沒間斷過。

在自我磨練、自我提高的同時,張秀珍爭取各種機會,讓教師們“走出去”,到北京、上海等地學習觀摩先進的教育、教學方式,與名校開展高層次教研活動,同時把名師“請進來” 傳經送寶,與學校的教師面對面的交流切磋,提高東風國小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群體素質,打造東風國小的“名師”團隊。現如今,東風國小教師中本科學歷16人,專科22人,中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26人,擁有國家級骨幹教師1名,省級骨幹教師5名,被總局教育局譽為全森工系統最優秀的教師群體,而且教學質量也明顯提高,在XX年省標國小復檢中,該校以985分的成績榮獲森工總局排名第一的殊榮。學校教育教學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成為省示範國小、省德育教育先進集體,全國創新教育先進校,全國藝術教育先進校,中國特色教育實驗基地。東風國小在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很多學生和家長慕名而來,特別是周邊縣城地區的學生也都陸續轉入我校就讀。生源從前些年大量外流到現在不斷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