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事跡材料

崔海鷹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關係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近幾年來,廣東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心繫民眾,情結民心,不斷增強宗旨意識和服務觀念,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急民所急,解民所憂,一心一意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著力解決了一些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民眾在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以及合法權益維護工作等方面築就一道道安全港灣,使廣大人民民眾在經濟改革大潮中充分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鋪築民生路——切實解決民眾就業難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是解決困難民眾生產生活問題的重要內容。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經濟成長速度較快,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比較充裕,但由於大量的生產性和技術性崗位不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這使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日益成為近年來廣大人民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成為困難民眾生產生活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因此,解決好廣大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4050”(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就業困難群體的再就業問題,努力為困難民眾鋪築就業和再就業的康莊大道,就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勞動保障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廣東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再就業工作方針和工作部署,積極推進各項再就業工作。特別是去年9月份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以來,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進一步加大再就業工作力度,從構築再就業扶持政策平台入手,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先後出台了20多個再就業扶持政策,努力爭取財政支持,今年全省省、市、縣三級財政共預算安排再就業資金10.09億元,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和資金基礎。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的特點,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不斷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完善服務功能,大力推進勞動力市場建設,積極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失業登記、就業信息、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檔案託管、培訓申報等“一站式”和“一條龍”服務。各地勞動力市場等就業服務機構堅持按照“優質服務、優良作風、優美環境”的標準,貫徹“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服務宗旨,不斷改善民眾辦事環境,提高服務水平,爭創文明視窗。同時,進一步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對“4050”人員實行崗位援助和服務承諾制度,提供“一幫一”跟蹤服務,始終做到把服務對象掛在嘴上、記在心裡,把服務措施落到實處。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共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服務24.08萬人次,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8.83萬人,培訓後再就業率達67%,到7月底共安置“4050”人員5.25萬人。

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特點,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著力開發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公益性崗位,特別是大力開發政府投資項目、政府特許經營項目、市政和社區公共管理服務項目和財政撥款單位等方面的公益性崗位,還通過發展勞務派遣、提供社區就業補貼等措施,積極開發社區服務業崗位,用於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僅廣州市上半年就有4.6萬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在社區崗位實現再就業,其中享受政府資助的達2.8萬人。同時,省委、省政府還增加安排了5000萬元,用於鼓勵民營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取得了初步成效。上半年全省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共吸納下崗失業人員7萬多人,占再就業人數的40%.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就業問題,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級勞動保障部門還在全省深入開展了智力扶貧工程。從xx年至xx年連續四年,省政府每年安排2.1億元,招收5000名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通過技工學校的培訓,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xx年度招收的5000名貧困家庭子女正在全省42所技工學校接受正規的技工教育。xx年的招生工作也正在進行。這一具有廣東特色的扶貧方式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被民眾譽為扶貧“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