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企業家村黨支部先進事跡材料

****縣的西部,山巒疊障,連綿起伏。抗日戰爭時期,黨在這一帶建立了抗日根據地,著名的抗日英雄高橋烈士就戰鬥和犧牲在這裡。在這山巒起伏的大山深處,座落著**鎮**山這個老區貧困村。XX年的冬天,這個久居大山深處的偏僻小村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引起了眾人的關注,這個人就是35年前曾經在這裡插隊下鄉的**知青、如今**兩家企業——**三茲和包裝機械有限公司和**三茲和休閒度假農莊的老闆,他是**兩所學院的客座教授,資產超過千萬元,名叫孫奎連。

他是這裡的知青,三年的知青生活是短暫的,可他卻與這裡的老區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969年,為了落實當時毛澤東同志“57”指示和“626”指示,一大批城裡幹部和知識分子下放到了農村,也就是在那場大規模的城市向鄉村的遷徙中,孫奎連跟著在**第三醫院供職的父母以11o醫療隊的名義下放來到了**縣**鎮。

那一年,他十五歲,從此,鄉村的土地上接納了一個從小生活在海濱城市的少年。山風沐浴、田野摔打,和普通的農家孩子一樣,崎嶇的山路上跑大了城市裡來的孫奎連。和其他城裡來的孩子不一樣的是,農村的生活讓孫奎連感到的不是艱苦,而是無拘無束的自由和純樸鄉情的流淌。艱苦的鄉村生活,錘鍊了這個大城市來的少年,1970年他考入了**縣八里罕中學,就在他畢業在即時,他隨學校文藝宣傳隊到釣魚台水庫演出。半夜裡,暴雨突降,山洪暴發,水庫工地遇險,他和一位同學從睡夢中爬起,悄悄的混在搶險的隊伍里往大壩上推車,泥里水裡滾了大半夜。第二天曙光初照,搶險取土的地方已是一片汪洋。武裝部的幹部來到宣傳隊駐地尋找會游泳的人,說一台柴油機仍淹在水庫里。孫奎連和幾位同學得知後,就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了打撈任務,六月的雨水冰涼刺骨,他們一次又一次扎猛摸索,同伴們受不了了,紛紛退出,最後只剩下孫奎連,有人勸他上岸,他不肯,終於把繩索套上水底的柴油機,可是拖拉機沒拖幾步,繩索“砰”地一聲脫套了。此時的孫奎連凍得渾身發抖,但他二話沒說,一個猛子又扎進渾濁冰冷的水中,直至把柴油機拖上岸,岸上的民眾一片歡呼——他的行為成為工地上的佳話。在那個崇尚英雄的時代,在他人生的起點上,在他開始有夢的年齡,他的這一壯舉,提升了他的人格、理想和信念,影響著他一生的人生走向和價值觀念。

1972年,高中畢業的孫奎連和當時所有的知識青年一樣,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熱潮中,插隊落戶來到了當時**鎮最偏遠閉塞的老區村——**山村,開始了他三年的知青生活。

三年知青生活,他吃過牛倌用髒兮兮的手和碗端給他難以下咽的高粱米粥;他睡過飼養院裡無法辨認本色的鋪蓋;勞動時他總是撿最重的活乾;年節假日,別人請假回家了,他堅持參加各種會戰不回家“接受再教育”;他從農民身上,學到了勤勞樸實、艱苦奮鬥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老書記孫瑞看他是個好苗子,就著力培養,憑著一個熱血青年的激情與幹勁,他當年就成為知青點的點長;第二年他在知青中第一個入了黨;第三年,在老書記孫瑞的力薦下,孫奎連成了**山村年輕的黨支部副書記。民風淳樸的土地和熱情憨厚的鄉親們感動著孫奎連,他發誓一定要在這片土地上好好乾出一番成績來報答鄉親們。1975年又是鄉親們的質樸再一次溫暖了孫奎連,在鄉親們的一致推薦下,他被選入當時的昭烏達農牧學院,成為一名工農兵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