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標兵事跡材料:心繫鄉村孩子 梅香三尺講台

課堂內外,xx更是視生如子。三塘灣村小門前有條小河,春秋河裡漲水,她背孩子們過河一背就是5年。早春與晚秋,河水冰涼刺骨,赤腳踩在河石上,那滋味實在難以忍受。可她堅持著,甚至讓個別孩子的家長也視為習慣,將孩子送到河那邊就回去了。多少年後,來自這村小的已上中學的孩子,寫“最難忘的”之類作文時,十個有九個都寫的是“周老師的背”。冬夏兩季,村國小根本沒有條件用上空調,冬天裡,xx會在房裡生把火,讓孩子們下課後就去烤烤,夏天裡,她會很早起來,燒一桶茶涼著,以讓孩子上學後能喝到涼茶。至於,送孩子上醫院,代留守孩子給在外打工的父母寫信,她更當做是工作的一部分。有人問她,她為什麼能這樣20餘年如一日,毫不張揚地向孩子們傾注著一腔深情,她說:“我是當媽媽的呀,心呀,糍粑做的,軟,講台下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先盡忠然後盡孝:

“以愛孩子來報父母養育之恩。”

對孩子,xx付出了全部愛心。

對同事,xx也視她們為兄弟姐妹,關愛著他們,讓他們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同事有病或有事需要請假,請她代一至二節課或幫同事班上的學生端菜打飯,她都滿口答應,從不推脫。五年以前,同校女老師李搖,因她和前男友性格不和且常鬧矛盾,懷孕6個多月時,出現嘔吐,不能吃東西,且又無親人照顧,xx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常做一些可口的飯菜給李搖老師吃,讓她度過了孕妊反應期,她的課務也因此沒有受到一點影響。

xx一片冰心繫於講台,繫於她鍾愛的事業,她所愧疚的,就是女兒沒有能盡足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xx半歲時,母親就一直生病;父親從1994年初患前列腺肥大一直臥病在床,至今已整整xx年。到現在,父親已91歲、母親已81歲。xx又是兩老的唯一女兒,兩位年邁的老人就更需要她的孝敬了。然而,在對教育事業盡忠與對父母雙親盡孝、而忠孝難以兩全時,她忍痛選擇了前者。

25年裡,xx從沒有因為家裡的事請過一天假。她要求自己讓每一個最早到校的學生看到。既使在本村國小工作,擔心校產丟失,她也堅持住校。這樣,總是到了周末,目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學校,她才匆匆趕回家中。一進家門,就先來到兩老床前,問寒問暖,然後,給老人洗衣、理髮、洗腳等等。二哥一家在長沙,不可能侍候父母,後來,xx大哥從聯校退休後,就承擔起照料父母的全部責任。看到近60歲的大哥一日復一日守候著父母,或洗衣、或餵飯,xx心裡很過意不去。她對父母說:“爸,媽,女兒對不起了,這些事本是女兒要做的,可是,學校還離不開我,孩子們也離不開我啊!”父母非常理解自己的女兒,他們說:“女兒,自古忠孝兩難全,我們不怪你……你這樣做,爸媽也高興,你愛孩子就是愛我們。”

用對三尺講台的大愛而告慰病塌上的雙親,人們說,xx其實也是一位大孝女。

190年前,17歲的卡爾·馬克思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事業……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天,面對我們有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眼淚。”教育,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公共福利事業,一代代人為這事業“春蠶到死絲方盡”。xx是其中一個,她將25年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鄉村孩子,並且,還在奉獻下去。這,正彰現了人民教師最高尚的師德與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