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護士先進個人事跡材料範文

“沒想到……”採訪孫玉鳳,就聽她反反覆覆說這三個字。孫玉鳳,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精心護理麻風病人25年,今年5月榮獲第43屆“南丁格爾獎”。

“沒想到,聽一次講座決定我一生”

“說來也許很多人不信,選擇從事麻風病護理工作,只是緣於畢業前我聽了一次講座。”

1989年5月的一個下午,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護校就讀的孫玉鳳與同學們一起聽講座,來自上海市遵義醫院(現為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護理部的工作人員介紹了他們那裡麻風病患者缺少護理人手的情況,說很希望引進新人……

第二天一早,班主任老師把擔任團支書的孫玉鳳叫到辦公室:“怎么樣,考慮過去遵義醫院嗎?”“說實話,當時我完完全全沒想過。大家的眼睛都盯著三級醫院,而我留在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的可能性極大。”憶起往事,孫玉鳳說得坦率。

回到家,孫玉鳳便跟父母商量。看女兒心存顧慮,父親說:“做護士就是要照顧好病人,既然遵義醫院缺護士,而且在那裡上班離家近,不蠻好嗎?”弟弟在一旁插嘴道:那家醫院很近的,我去捉過蟋蟀,地方很大。

沒再多想,第二天到了學校,就在畢業去向一欄里填了“上海市遵義醫院”。

“沒想到,病人幾乎都殘疾了”

已經記不得第一次進病房的具體日子,但第一次與麻風病人面對面的情形,孫玉鳳至今難忘。

那是個高溫天,按照隔離規範,孫玉鳳在帶班護士指導下,全身上下穿著“隔離衣”,走進了麻風病區。那天的護理工作,主要是為病人輸液、傷口換藥。

儘管在護校讀書時學過一些皮膚病知識,但那些內容,在整本教科書里只有2頁。第一次看到因感染麻風病毒致殘、失明、面容毀損的患者,孫玉鳳大大吃驚。手禁不住地顫抖,在學校練得很好的“一針見血”功夫失靈,換藥時也哆哆嗦嗦。

這一切,時任院長的麻風病專家陳家琨教授看在了眼裡。也巧,兩人同住彭浦新村,下班路上,陳院長告訴孫玉鳳,醫院已經XX年沒進過新護士了。現在的護士們年紀漸漸大了,眼也開始花了,而200多個麻風病休養員需要護理、照料。“你會慢慢適應的,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需要我們。”

“孫同志,你來了!”半個月後,當許多雙目失明的休養員聽著腳步聲這樣稱呼她,孫玉鳳說,“我第一次有了被需要的、被認可的感覺。”

那之後,除了做治療,孫玉鳳常常去病房,有時教休養員一些自我護理技巧,幫著做康復訓練,有時陪他們聊天、說說外面的新鮮事。而休養員們也越來越把她當自家人,時常將自己燒的拿手菜留著,等她來嘗。

“沒想到,消除歧視偏見這么難”

由於一知半解,許多人對麻風病心懷恐懼,對病人頗多歧視和偏見,結果,患者治癒了,卻又遇到工作、學習和婚姻等的重重困難。孫玉鳳一腔熱忱,出手相助。原在上海一家鎖廠工作的工人小何,麻風病康復出院後不能復工,孫玉鳳去廠里找領導溝通,去了多次。不料,對方提出:“你說他已經康復,不會再傳染,那你能不能當著我們工人代表的面,在飯廳與他合吃一盤菜、共喝一碗湯?”對方更沒料到,孫玉鳳欣然同意。一頓飯吃完,大家終於釋然……多年後,孫玉鳳說:“只要能讓治癒的麻風病人回歸社會,我們做什麼都值得!”